海西州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海西州统计局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完成州境内的铺轨任务;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并试航;315国道德令哈至察汗诺、西部大通道当金山至花土沟以及德令哈至都兰、天峻至木里等公路改建工程开工;青海盐湖集团100万吨钾肥项目,海西水泥一期30万吨项目建成试产;青海油田油气花土沟30万吨油气产能建设、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德令哈纯碱一期90万吨和碳酸锶一期3万吨工程、30万吨生铁冶炼及木里、鱼卡煤炭资源开发等项目进展良好。全州全年施工项目328个,增长21%,其中新开工项目256个,竣工投产项目225个。

五、国内贸易

随着全州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大批外地务工人员涌入海西务工经商,带动了全州消费品市场强劲增长。2003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市场1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占整个市场的比重达83.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2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整个市场的比重为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9%;餐饮业零售额2.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他行业零售额0.36亿元,比上年增长49.5%。

六、邮电和旅游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邮电业务总量24756万元,比上年增长32.5%。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05万户,年末电话用户达9.29万户,比上年增长48.9%。其中市内电话用户6.52万户,增长24.3%;乡村电话用户2.77万户,增长1.8倍。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81万户,年末达到18.96万户,比上年增长34%。

旅游行业克服上半年“非典”时期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全州旅游行业的平稳发展。2003年全州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1.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实现营业收入553.17万元,比上年下降5.6%。年末格尔木市荣获青海省首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3年全州财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稳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2003年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中央级收入实现7.05亿元,增长14.1%;省级收入完成1.55亿元,增长7.7%;州县级收入完成3.43亿元,增长20.4%。全州一般预算支出8.68亿元,增长15.5%。其中公共类支出5.76亿元,增长10.2%;社会保障类支出1.12亿元,增长67.7%;经济建设类支出1.52亿元,增长8.7%;其他支出0.28亿元,增长26.5%。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3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5.79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15亿元,增长15.2%。各项贷款余额4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全州现金累计收入196.26亿元,现金累计支出204.36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8.1亿元,同比少投放13072万元,下降13.9%。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12312.2万元,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5020.6万元,寿险保费收入7291.6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623.1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2635万元,短期人身险赔款533.4万元,寿险给付819.5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州各类学校170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64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校77所,幼儿园25所。全州共招收各类学生23651人,其中:中专生41人,普通中学8530人,职业中学57人,小学生8763人。全州各类学校在校人数75580人,其中:中专生159人,普通中学生24152人,职业中学生170人,小学生43468人,幼儿园学生7631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5352人,其中:专职教师441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1.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加大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力度,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州实施科技项目36项,其中:省级12项,州级16项,新开工项目28项,结转8项。全年科技总投资12084.5万元,科技三费资助245.5万元,其中省级资助98万元,州级资助147.5万元。

九、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州各地组织举办了广场文艺演出、青海“花儿”民歌选拔赛、广场电影晚会、海西民族风情摄影展、民族服饰表演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2003年末,全州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6个,其中艺术表演团1个,图书馆3个,群众艺术馆1个,民族博物馆1座。有线电视、电视转播台和差转台48座,广播电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广播覆盖率80%。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全州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5所,其中医院17所,疾控中心9个,乡镇卫生院35所。病床数1318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191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人。全州拥有村卫生室138所,两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60%以上。结合防“非典”工作,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快了公共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推算2003年全州总人口41万人。其中城镇居民26.6万人,乡村居民14.4万人。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年报资料表明,2003年全州常住人口34.02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农业人口12.24万人,增长0.6%;男性人口17.77万人,增长10.6%;少数民族人口8.95万人,比上年增长2.5%,其中蒙古族2.48万人,比上年下降0.8%,藏族人口3.83万人,比上年增长2.1%。全州人口出生率11.16‰,死亡率2.47‰,分别比上年上升0.63和0.3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69‰,比上年上升0.2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乡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93元,比上年增长9%。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38元,比上年增长6.8%。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州全部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9177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州属14711元,增长5.5%。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解决了2320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1.52万人、32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

继续推动劳动就业制度改革。2003年全地区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数6.18万人,比上年下降4.6%,其中城镇在岗从业人员数5.65万人,比上年下降7.3%。从隶属关系看,中央驻州单位从业人员2.2万人,比上年下降7%;省属驻州单位从业人员为1.10万人,下降9%;州属单位从业人员为2.95万人,增长2.4%。

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3年新增就业岗位3908个,安置就业和再就业人员7694名。全州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