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和抗震救灾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动摇,团结奋进,克难攻坚,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4.57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24.88亿元,增长17.5%。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1万元,同比增长9.8%。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具有优势的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 4.9:65.3:29.8调整为4.3:65.7:30。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5%、66.8%和31.7%,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0.2、10.1和4.8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略有上扬。据统计资料表明,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部分商品价格保持或低于上年水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4%,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1%,衣着类价格上涨1.4%,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6%,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下降0.4%,居住类价格下降0.5%,医药保健用品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程度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新增贫困人口多,贫困人口比重大;地区和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够平衡,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生产存在着电力、运力紧张,企业适应市场能力不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够;财力紧张,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 二、农业 2003年,全州各地各部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使全州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3年全地区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现价,下同)5.2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州属5.11亿元,增长 16.1%。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作物产量提高。2003年全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6.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万公顷,下降17.9%;粮食总产量4.97万吨,下降24%。油料播种面积1.01万公顷,增长33.8%;油料总产量1.72万吨,增长19.6%。全地区蔬菜及其它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产量有所增长。粮食、油料和其他作物种植之比由去年的54.3:29.1:16.6调整为47.8:41.7:10.5,整体效益有所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27.9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5%,农用运输车达1713辆,增长27.9%;大中型拖拉机735台,增长0.4%;小型拖拉机16082台,增长 12.6%;农村用电量1234万千瓦,增长21%。 林业生产建设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力度加大。2003年全州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7.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1.3万亩,周边荒山荒滩造林种草16万亩,封山(滩)育林(草)23万亩,三北防护林2.25万亩,总投资5960万元,是建州以来生态投资规模、植树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 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2003年全地区草食牲畜总增74.44万头(只),总增率38.2%,比上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年内出栏牲畜73.5万头(只),出栏率37.72%,比上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商品率达31.7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年末全地区草食牲畜存栏头数204.46万头(只),比上年增长4.9%。能繁殖母畜比例达55.29%,比上年提高了1.79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01万吨,增长19%,羊毛产量2105吨,增长3.1%,奶类产量1.05万吨,下降13.9%。 渔业生产下滑。2003年全州水产品产量112吨,比上年下降11.8%;卤虫产量110吨,下降1.8%。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2003年全州乡镇企业达1130个,年末从业人员5525人,全年完成现价增加值8603万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营业收入30531万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利润3668万元,增长15.6%,上缴税金734万元,增长9.4%。 三、工业 2003年全州工业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内部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建设和发展适合海西资源优势的特色经济,克服电力紧张、运力不足、资金短缺等困难,使全州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3年全地区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4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5%,其中州属完成增加值6.52亿元,增长23.5%。全年实现销售产值87.2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3%,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有: 1、轻重工业生产同步增长。2003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0.38亿元,增长2.5%;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3.72亿元,增长19.5%。 2、国有、股份制及股份合作类企业生产呈高速增长态势。2003年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7亿元,增长47.2%;股份制及股份合作类企业完成34.71亿元,增长16.2%,国有经济及股份制经济是拉动全州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3、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全州工业稳定增长的主导。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36.3亿元,增长21%,大中型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86.5%,拉动工业生产增长16.8个百分点。 4、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州主要工业品产量保持增长势头。原煤(全部)生产86.51万吨,增长72.8%;原油220万吨,增长2.8%;年产天然气15.47亿立方米,增长34.4%;原油加工量65.03万吨,增长7.6%;钾肥(全部)88.2万吨,增长0.5%;铅精矿含铅量5.89万吨,增长25.6%;水泥12万吨,增长106.5%。(主要产品产量见附表) 5、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全州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改制面达到100%,企业发展活力增强。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州各地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继续加大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了项目工作和投资力度,使全州固定资产保持在一定规模。2003年海西境内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5.37亿元,其中上报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总额为37.29亿元,比上年下降5.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总额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总额为1.69亿元,增长 35.3%;全民其他投资完成额为5.7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州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32亿元,增长45.9%;更新改造投资完成0.94亿元,增长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