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海北州统计局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80人,其中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1598人,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35.7%;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2882人,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64.3%。科技项目方面,《良种肉羊胚胎移植技术》项目被列入科技部项目;《肉羊快速高效饲养技术推广》、《海晏县畜牧业现代化示范技术推广》等8个项目被省科技厅立项;州上确定《优质青稞新品种北青六号推广示范》等4个科技项目。同时对《六味藏红丸研究开发》等4个省州级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这些项目的组织实施对我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科技培训方面,全州共举办培训班58期,培训人数5379人,其中妇女580人,发放各类科技资料8800册(份)。通过培训,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知识,为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奠定了基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2003年,全州艺术事业机构1个、电影事业机构8个、图书馆5个、群众文化馆(室)20个、文物管理机构5个、广播站和电视台(站)各5个,全州电视人口覆盖率94.5%,全年采播电视新闻950条,其中藏语新闻810条;各类专题片19部,其中藏语专题片2部。编排播出《党建视点》和《新闻视点》14部、《影视剧场》464期、《艺海采风》68期、《图文信息》360期、公益广告142条、防治“非典”专题片4部,在亿万农民健康行动中播发新闻52条、图文信息16条,首次开办了《儿童剧场》。全年创作歌曲作品5首,舞蹈作品8个,举办各类演出90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120场次。成功举办了海北五十年州庆暨第二届王洛宾音乐艺术旅游节和门源县庆暨第四届“祁连山之夏—油菜花艺术节”。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全州共有卫生机构61个,床位778张,从业人员115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96人。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全州共设立疫情报告网点345个,实行“零病例”日报制度,报告率达到100%,取得了预防“非典”的阶段性胜利。州、县、乡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全面实施,全州招标药品平均降价幅度为17.4%,州、县、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招标药品占常用药品的比例达到90%,招标药品采购全额占药品采购金额的比例达到80%以上,州、县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降至53%和61.2%。州县医院设立济困助困病床28张,共接诊门诊病人8275人次,收治住院病人57人次。全州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6%。。全州95.3%的村卫生室列入等级行列,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比例达到100%,乡镇卫生和农村牧区医疗条件改善步伐加快。

体育事业活力增强。我州代表青海省参加了第七届全国民运会马上项目的比赛,参赛的9名骑手获得铜牌1枚、五至八名6个,其中马上三项比赛获得第五和第八名各1个,填补了我省在全国民运会上该项目无名次的空白;成功举办了海北州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州各县、场、矿的13支代表队参加了9个大项19个小项的比赛,角逐出111枚奖牌;圆满完成了第二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海北赛段的组织配合工作;州体校田径班代表海北州参加了全省中学生运动会,获金牌1枚、2枚,四至六名6个。向省体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6名。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经公安部门统计,全州人口26.75万人,年内出生人口3772人,出生率14.14‰;年内死亡人口893人,死亡率3.35‰;自然增加人口2879人,自然增长率10.79‰。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地区在岗职工人数为2.28万人,增长18.5%,职工工资总额28141万元,增长14.2%。根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12元,比上年增长10.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705元,增长7.9%。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州年内安置城镇下岗及失业人员2713人,失业率控制在3.9%;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34426人;城镇14053名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对农牧区9731名特困群众发放救助资金107万元;解决了448名州直国有破产企业职工的一次性安置问题,发放安置费500万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面、按时、足额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