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海东地区统计局

邮电业务继续扩大。2004年邮电业务总量达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2.25万户,增长14%。移动电话用户14.45户,增长24.5%。全区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高,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各种电话业务不断拓展。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作用,强化职能,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35335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中央“两税”收入12734万元,增长39.3%;地方财政收入22601万元,同口径增长10.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486万元,同口径增长10.5%;基金预算收入1115万元,增长13.8%。全区财政总支出138630万元,增长16.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7556万元,增长16.0%,基金预算支出1074万元,增长30.8%。一般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2215万元,较上年增加1108万元,增长100.1%;企业挖潜改造支出564万元,增长351.2%;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11万元,下降2.2%;农业支出8646万元,增长20.2%;林业支出4608万元,增长12.4%;水利和气象支出2994万元,增长19.8%;工业交通事业费支出1969万元,增长30.7%;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4499万元,增长32.2%;教育事业费支出34673万元,增长22.1%;科学支出135万元,增长39.2%;医疗卫生支出5366万元,增长24.2%;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5820万元,增长14.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694万元,增长7.7%;公检法司支出5389万元,增长18.2%。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86亿元,比年初增加3.5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7.8亿元,减少0.2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72亿元,增加3.1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5.76亿元,比年初减少2.3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2.22亿元,减少1.66亿元;中长期贷款22.56亿元,减少0.43亿元。全区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118.3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11.61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再度反弹。2004年保险业务拓展困难,保费减少。全区保费收入6548.5万元,比上年下降1.9%。

八、教育和科技

2004年,全区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教育改革、强化科技宣传、推广工作。

全区基础教育稳定发展。全区各类学校1413所,在校学生28.22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45人,由于中专毕业生就业面窄,生员减少,停止招生。普通中学168所,招生人数38337人,在校学生109010人,比上年增加6778人;农职业中学7所,招生人数1372人,在校学生2671人;小学1210所,招生人数27013人,在校学生151380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785人;幼儿园21所,招生17237人,在园幼儿183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

科技工作向前推进。全区现有各类科技人员28106人。积极推广科学技术,重点推广农业技术10项,引进、试验新技术40项、新品种165项。争取科技项目25项,争取项目资金573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保持稳定。2004年,全区共有文化馆7个,博物馆7个,档案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广播站6个,电视转播台6个,藏书量达31.65万册,文物收藏量3.1万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3%。有限电视频道接收量增加、城乡居民精神生活质量提高。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据卫生部门统计,2004年末,全区拥有各种卫生机构148个,其中:医院13所,实有床位数1283张;卫生院114所,床位数665张;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所)6个,床位数41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所7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053人,其中:执业医师771人;助理医师300人;注册护士456人。诊疗达145万人次。实施社区卫生规划,惠及于民的医疗保健物质条件继续改善。城乡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运动,举办较大型体育比赛活动26次(场),参加人数达6万人。

十、环境保护

2004年,全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广受关注。到年底,环保系统人员为103人,各类环境检测站7个;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据环保部门统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58.62%;烟尘、工业粉尘去除率分别达31.31%和71.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烟尘控制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据有关资料推算,2004年末全区总人口15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06万人。城乡男性人口79.8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1.44%;女性人口75.3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48.56%。全年出生人口2.28万人,出生率14.75‰;死亡人口0.89万人,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9‰。调庄及招生迁出人口0.5万人。全区净增人口0.89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6万人,年人均劳动报酬14675元,比上年增长12.95%。其中:在岗职工人数5.3万人,年人均工资15269元,比上年增长14.36%。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1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764元,比上年增长14.03%。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区完善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纳入低保对象的人数34220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据劳动部门统计,安置失业人员就业人数0.88万人,全区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2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9%。

全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缓慢,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很艰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滞后,产业基础脆弱,财源建设缺乏后劲。全区上下要认真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十届五次全委会、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坚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保持和发展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势头,开创海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