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定西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继续较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

一、综合

整体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全年全市GDP达到71.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1亿元,增长5.42%,第二产业增加值12.97亿元,增长11.52%,第三产业增加值28.82亿元,增长10.80%。一二三产业比为41:18:41,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未变,二产下降1个百分点,三产上升1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达到2396元,增长12.7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环境差,始终制约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经济结构差,工业弱小,严重影响着全市经济的运行质量。全市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仍占41%,第二产占18%,第三产业占41%,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虽高,但这是由于二产比重太小所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5.7%。三是财政收入增长困难,收支矛盾日益加剧。四是投资环境还不理想,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大,民间投资增长缓慢;五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六是城市功能不健全,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社会保障压力大。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良性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9.51亿元,比上年增长5.42%。全市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90.73万吨,增长0.68%。其中,夏粮23.13万吨,增长19.78%,秋粮67.61万吨,下降4.52%。马铃薯折粮产量达到56.88万吨,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62.69%。全年粮食单产160.44公斤,比上年增加3.46公斤。全市中药材产量15.52万吨。

农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市夏秋作物比为32:68,粮经作物比79:21;马铃薯、药材、蔬菜等支柱产业播种面积达40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2%。从产值看,马铃薯、药材、畜牧业、食用菌、花卉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左右,其中马铃薯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25.76%。

林业生产持续稳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5.89万亩,其中:防护林40.07万亩,用材林0.20万亩,经济林0.60万亩,薪炭林1.87万亩,其它林3.15万亩。封山育林11.95万亩。全年退耕造林面积24.87万亩,荒山造林15.90万亩,封山育林5.5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大牲畜存栏58.69万头,比上年增加1.22万头,猪存栏96.9万头,与上年持平,羊存栏77.92万只,比上年增加3.24万只。猪出栏93.28万头,比上年增加2.38万头,羊出栏40.03万只,比上年增加5.24万只。肉类总产量9.05万吨,比上年增加0.38万吨,牛奶产量达2555吨,比上年增加2.8倍。

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得到加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3.2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38%;大中型拖拉机212台,小型拖拉机7567台,农用载重汽车895辆;农用运输车74176辆,其中:农用机动三轮车69847辆,比上年增加8256辆。农村用电量16559万千瓦小时,增加1201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实物量26.45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4025吨,其中棚膜使用量1327.08吨。全年新修水平梯田23.88万亩,累计560.8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3万亩,累计91.82万亩,新增保灌面积1.20万亩,累计75.83万亩。已配套机电井1327眼,其中新增31眼。新建集雨节灌水窖2059眼,累计达47.13万眼。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10.1平方公里,累计达1.11万平方公里。

劳务经济再显活力。全年全市共输出城乡剩余劳动力55.22万人,比上年增加7.0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96亿元,比上年增加3.16亿元,增长40.51%。

三、工业、建筑业、交通和邮电业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工业经济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3%。其中:市县级完成3.06亿元,增长7.7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90亿元,增长18.5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47亿元,增长8.8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48亿元,产品产销率为96.67%,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77亿元,同比增长16.0%。实现利润总额4600万元,增长17.95%。

公路运输日益发达。全市公路营运车辆6915辆,比上年增加919辆。其中有客运车辆1580辆、2.55万个座位,货运车辆5335辆,吨位2.02万吨。全市县乡公路通车里程1328.8公里,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达到121个和1866个,分别占总数的100%和92.15%。

邮电通讯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3亿元,增长49.05%。城乡本地电话用户达到22万户,增长18.92%,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8万户。全辖区报刊发行量1684万份,其中报纸1620万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6%,其中:城镇投资30.20亿元,增长15.18%,农村投资4.88亿元,增长24.81%。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44亿元,增长47.22%。本年度内投资施工项目47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55个。本年投产项目235个,年末新增固定资产15.02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0%,其中:市的零售额5.19亿元,县的零售额9.40亿元,县以下的零售额10.5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28%、11.71%和13.86%。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年底全市私营企业达到935户,从业人员2.12万人,注册资金11.52亿元;个体工商户25372户,从业人员3.67万人,注册资金2.34亿元。年内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8834万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9,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4。从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分类别看:食品类102.39,烟酒及用品类100.4,衣着类96.8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99.9,交通及通讯类102.3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4.23,居住类106.8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11.0。

六、科技、文教、卫生和体育

科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投资继续增长。2005年,全市科技系统共组织申报国家、省上科技项目56项,比上年增加7项,增长14%。批准立项30项,比上年增加4项,增长15%。总投资487万元,比上年增加45万元,当年投资437万元,比上年增加11万元,增长2.58%。批准立项的项目中,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5项,分别是甘肃半干旱区马铃薯产业技术开发(星火科技扶贫项目)、旱作高效设施农业种养殖模式研究及示范应用(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国家六类新药海桂愈疡胶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东方百合切花高效低成本栽培技术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名优花卉标准化技术示范及产业开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当年投资(包括贷款贴息)315万元;省科技厅批准立项17项,当年投资81万元;省科技厅上年结转项目5项,总投资58万元,当年投资16万元;省科技厅配套项目3项,总投资33万元,当年投资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