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酒泉市统计局

酒泉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0日)

2005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增幅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9.5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60.4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54.3亿元,增长11.2%。"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增加71.2亿元,年均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42:34调整为20:42:38。非公有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4%,比2000年提高9.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4780元,比2000年增加7082元,年均增长12.5%。

市场物价平稳上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其中服务价格上涨8.4%。消费价格八大类构成中,交通和通信、居住价格涨幅较高,分别上涨5%和5.2%;衣着价格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涨0.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3.9%;烟酒及用品价格持平;食品价格下降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8.9%。

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富有成效,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7.43万人,比上年增加2.2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05万人,增加0.9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7.29万人,增加1.38万人。全年新开发就业岗位2.28万个,城镇新增就业8059人,比上年增长95.8%,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00人,增长23.8%,下岗失业再就业率达6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3.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年内培训农牧民工2.7万人,比上年增长1.4倍,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5.7万人,比上年增长1.9倍,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9.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增幅比"九五"提高2个百分点。

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7.7万亩,比上年增加17.3万亩;棉花种植面积66.2万亩,增加0.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减少0.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5万亩,增加0.3万亩;孜然种植面积3万亩,增加1.9万亩;蔬菜及其他作物制种面积8.9万亩,增加0.8万亩。

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产量36.7万吨,比上年增加8.4万吨,增产29.7%;棉花产量7.9万吨,增产6.1%;蔬菜产量62.1万吨,减产11.4%;油料产量0.8万吨,增产23.2%。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5万亩,比上年下降22.7%。林业增加值达到4256万元,比上年增长2.8%。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完成畜牧业增加值6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的比重为20.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牛饲养量23.1万头,比上年增长3.4%,其中:存栏17.6万头,增长0.7%,出栏5.4万头,增长13.1%;羊饲养量396万只,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存栏259.8万只,增长10.9%,出栏136.2万只,增长12.4%;奶牛存栏4.84万头,比上年增长18.3%。牛奶产量5.4万吨,比上年增长13.9%。猪牛羊等肉类总产量5.4万吨,比上年增长9.2%。

渔业生产出现下降。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3.2万亩,比上年下降1%,水产品总产量1517.4吨,下降1.9%。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到333家,实际加工转化农产品占到农产品总量的50%以上,其中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111家,比上年增加12家,带动农产品基地152万亩、农户1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8.3%。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1.6%。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7%;农用拖拉机6.6万台,增长9.3%;农用汽车1.66万辆,增长4.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8万吨,增长4.4%。农村用电量2.1亿千瓦小时,增长9.8%。有效灌溉面积187.5万亩,增加20.5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86.4万亩,减少19.4万亩。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营业收入80亿元,增长13.6%;上缴税金1.7亿元,增长13.1%;实现利润5.7亿元,增长1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5.8%,增速比"九五"时期提高7.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2.9%提高到35.2%。市县属工业增加值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十五"时期年均增长8.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5.4亿元,增长17.8%;集体企业0.4亿元,增长5.9%;股份制企业32.6亿元,增长21%。轻工业增加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1%,比重达7.2%,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副产品、有色金属、煤炭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乳制品产量比上年增长42.1%;鲜冷藏冻肉增长29.3%;十种有色金属增长48%。非国有工业增势强劲,全年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1.2%,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产销率100.9%,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39.3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利税总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利润总额0.7亿元,增长1.9倍。市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4.4%,比上年提高21.9个百分点;产销率93.8%,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利税总额2.1亿元,比上年增长54.9%,其中利润总额1.34亿元,增长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