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嘉峪关市统计局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年铁路客运量62.94万人,增长25.88%,货运量283.12万吨,下降70.82%;公路客运量84.06万人,下降15.6%,货运量1635万吨,增长15.1%,公路旅客周转量13178万人公里,增长52.5%,货物周转量22801万吨公里,增长16.1%;全年民航客运量完成26857人,增长1.04倍,货邮运量完成249.1吨,增长1.06倍。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492.58万元,比上年增长7.02%。电话普及率达到111部/百人,比上年增长14.3%;移动电话用户11.25万户(不含无线市话),比上年增长32.35%;年末互联网用户达16364户,比上年末下降1.15%。

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0个。全市涉外旅游企业全年共接待游客328732人次,同比增长40.51%,比2002年同期增长34.05%。其中:海外游客22860人,同比增长1.35倍,比2002年同期增长2.53%。实现营业收入9123.4万元,同比增长24.69%。客房年平均出租率49%。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4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7.05亿元,增长11.96%,餐饮业1.59亿元,增长24%。

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全年外贸出口总额为10364万美元,进口8638万美元。

七、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信贷投放明显收缩。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3.85亿元,比年初增加6.41亿元,新增贷款比上年同期减少8.8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0.34亿元,比2004年年初增加4.64亿元,比2003年年初减少0.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36亿元,比年初增加0.31亿元;票据融资5.95亿元,比年初减少0.59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5.82亿元,比2004年年初增加6.79亿元,比2003年年初增加8.9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92亿元,比2004年年初增加1.86亿元,比2003年年初增加4.6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11亿元,比年初增加2.13亿元,比2003年年初增加3.57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964万元,下降1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404万元,增长5.32%;人身险保费收入5560万元,下降24.86%。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093.4万元,下降20.8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829.4万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264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普通中专1所,招收学生50人,在校学生140人。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12410人。其中高中学生5388人,初中学生7022人。初中入学率达99.9%,与上年持平。小学学校25所,在校学生14526人,增长1.7%,学龄儿童入学率继续巩固在99.99%。幼儿园55所,比上年增加19所,在园幼儿525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1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收学生820人,在校学生1987人。成人中等专业学历教育招收学生543人,在校学生1339人。

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投入科技三项费292万元,比上年增长48.2%。安排科技项目(课题)33项,比2003年增加28项;申请专利5件;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个。200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20人,比上年下降12.1%;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271人,比上年增长35%。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所,藏书9.1万册,文物事业机构1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3%和94.97%。1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个,有线电视用户达4.7万户。全年各类报纸出版量123.13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采供血机构1个。床位98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920张,增长6.36%。卫生技术人员999人,比上年末下降6.1%,其中医生437人,护士369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得到普及。全年共举办全市性体育竞赛活动10次,参加比赛的人数4186人次,全年共组织参加省级比赛3次,参加47人次,获金牌3.5枚,银牌6.5枚,铜牌2枚。2004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甘肃-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比赛,进一步推进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3.4%。

十、环境保护

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全市从事环保工作人员42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个,监测人员19人。建成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6.0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0.45平方公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个,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617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2839.6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814.76万吨,达标率为99.12%;工业废气排放总量61.24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8380.09吨,其中排放达标量6357.17吨;工业烟尘排放量7564.39吨,其中排放达标量5224.64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5166.96吨,排放达标量15086.56吨。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2.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十一、人口

人口继续保持增长。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17.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5万人。按户籍分非农业人口为14.73万人。按居住地分城市人口15.94万人,农村人口2.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93‰,下降0.6个千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80元,比上年增加981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88.4元,增加1012.9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4407元,增加608元,增长16%,总量和速度均居全省第一位。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全市新建住宅59.05万平方米。

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共新增就业人数406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209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325人;劳务输出1126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达到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连续五年达到100%,有力地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2个,拥有床位100张。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2004年,全市共有社区服务中心59个,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