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9 甘肃省统计局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提高。全省共有产品检验实验室219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5个。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852个。新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项。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5个。卫星云图接受站点17个。地震遥测台网24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6个,文化馆84个,公共图书馆92个,博物馆67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15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6座。档案馆10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74.5万卷(件)。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9.82%和89.77%,分别比上年提高0.92和0.40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63.29万户,比上年增长1.97%。出版期刊10786万册,出版图书4384万册(张)。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14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1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8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58029张。全省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224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4577人,注册护士22390人。全省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5个,卫生技术人员3624人。乡镇卫生院1435个,拥有床位12830张,卫生技术人员1397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我省运动员获各类奖牌20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618.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9.23万人,乡村人口1869.5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8.61%和71.39%,城镇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32.4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上年下降0.15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17.0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52‰,比上年提高0.0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1‰,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6.74元,比上年增长10.8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1%。农民人均纯收入1852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04%。

社会保障和城市低保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160.9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8.12万人。参加养老保险195.06万人,其中:职工141.97万人,离退休人员53.0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65.8万人,其中:职工125.2万人,离退休人员40.6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9.30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1.0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年末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10093张,收养5827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531个,比上年增长33.21%;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28亿元;接受社会捐赠0.14亿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2004年末,全省耕地453.81万公顷。年内增加耕地1.23万公顷,其中新开荒地0.45万公顷。年内减少耕地1.5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占地15.38万公顷。

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地表水水质监测状况显示,全省满足III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62.5%,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满足IV类标准的断面为70.3%,下降1.5个百分点;满足V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79.7%,提高6.3个百分点;超过V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20.3%,下降6.3个百分点。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4年末,全省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有1个;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7个,比上年增加4个;空气质量为劣三级的城市有6个,比上年减少3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2.71%,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建成烟尘控制区45个,比上年增加2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17.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4.85%。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49个,比上年末增加3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68.4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11.09%。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4年末,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省有自然保护区50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工业增加值含长庆油田甘肃境内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