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省十次党代会和市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继续发展。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据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12亿元,增长12.2%(工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8.8%,建筑业增加值9.97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28.4亿元,增长12.7%。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上下加大了对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优质服务,按照国家标准低限收费,不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扶持名牌和知名商品,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6.7亿元,已占到CDP的40.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个体工商户7.68万户,私营企业1895户,增长9.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金16220万元,增长22.6%。 扶贫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全年小额信贷投放到户资金6290万元,解决了10.3万户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市7县(区)基本整体越过温饱线。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单位在岗职工10.03万人,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1.25万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农业基础条件差,工业规模小,三产层次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就业压力大,财政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战胜镇安、柞水“6.9”洪灾,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粮食生产在退耕还林,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好的收成。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70.99万吨,比上年下降7.6%;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22亿元,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210748万元,增长3.6%;林业产值25110万元,增长3.3%;牧业产值95051万元,增长5.9%;渔业产值1323万元,增长5.2%,实现增加值19.11亿元,增长4.5%。 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肉禽蛋产量全面增长,实现了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增长。 水产品产量1342吨,比上年增长6.8%。 造林绿化事业发展。2002年,全市当年造林面积49.63千公顷,以山川秀美工程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当年退耕还林还草1.50千公顷;当年育苗1.29千公顷。 2002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20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8.59千公顷,其中机电排灌面积13.83千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54.1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2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34.01亿元,增长11.4%,实现工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2.24亿元,增长16.2%,销售收入11.1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15.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8.62%;总资产贡献率8.0%;资本保值增值率142.2%;总资产负债率83.6%;成本费用利润率10.23%;流动资金周转率1.47次;产销率90.57%;全员劳动生产率23849元/人。实现利润1.03亿元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8.11亿元,增长66.5%,实现利税731万元,增长36.9%,其中利润433万元。施工工程469个,其中投标承保工程346个,占全部工程个数的73.8%,施工面积113.89万平方米,增长26.7%,房屋竣工面积6.15万平方米,增长1.95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全市抓住撤地设市和西部大开发及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以交通、电力、城市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4亿元(不含铁路),增长10.1%,其增加值占GDP的比率达到15.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34亿元,增长1.35%;更新改造4.04亿元,增长26.2%;房地产开放0.65亿元,增长2.3倍。全年施工项目35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83个,全部投产使用173个,全市施工面积109.2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4.18万平度米。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5.41亿元。 在全部投资中,国债项目43个。完成投资5.08亿元,其中农林水利业完成投资8678万元;交通通信业完成投资3.63亿元;城市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033万元;公检法司完成投资1130万元;教育文化完成投资935万元。 在全部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4824万元;交通运输完成或投资1.57亿元;邮电通讯业完成投资2.25亿元;电力、媒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完成投资3.46亿元;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完成投资9939万元;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及社会团体完成投资4.20亿元。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增长。全年公路货运量423万吨,下降1.9%,货物周转量40899万吨公里,增长5.9%,客运量155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3254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6.7%和4.2%。 邮政、电信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电信、邮政业务总量24564万元,增长47.5%,2002年末,全市交换机容量达20万门,话机总量达18万部,增长28.6%,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6.15部/百人提高到7.61部/百人,移动电话达9.9万户,净增2.3万户;小灵通用户700户,无线寻呼用户1.3万户。 六、商业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80亿元,增长9.3%。其中县市零售额9.92亿元,增长9.3%,县以下零售额8.88亿元,增长8.7%。公有制经济零售额6.17亿元,增长8.7%;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12.63亿元,增长9.3%。非公有制中私营经济零售额1.39亿元,增长11.6%,个体经济零售额8.23亿元,增长9.5%。按行业分,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13.73亿元,增长9.9%,餐饮业1.75亿元,增长11.4%,其他行业零售额3.32亿元,增长4.3%,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8.85亿元,增长7.9%。 对外开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值266万美元,增长3.34%。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2年全市狠抓财源建设,注重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2亿元,增长7.9%,财政出支10.80亿元,增长10.5%。 金融业运行平稳。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0.55亿元,增长7.8%,从存款结构看,企业存款14.26亿元,下降1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0.57亿元,增长12.2%。各项贷款余额57.92亿元,增长6.5%,短期贷款余额33.37亿元,增长9.1%;中长期贷款22.41亿元,增长9.3%。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增长,支出下降,呈投放态势。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90.12亿元,增长17.2%,现金支出198.84亿元,下降27.5%,收支相抵现金投放8.7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