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安康市统计局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063所,其中:大专以上3所,高级职业中等学校(含中专和技工学校,下同)39所,高中35所,初中187所,小学1724所。在校学生53.72万人,其中:大专以上0.68万人,高级职业中等学校2.06万人,高中4.45万人,初中15.28万人,小学27.86万人。初中适龄生入学率98.5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9%,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1.92%和0.47%。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招生158人,在校学生1411人;幼儿园在园儿童3.25万人。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据市成教办统计,2004年全市有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点)1672所,农民有23.8万人次参加了技术培训,培养农村技术骨干0.50万人。

2005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2项,其中,工业3项,农业11项,医疗卫生7项,软科学1项。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和科技成果有3项,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有12项。全年有4项科技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项目10个,其中,新产品项目5个。科技活动人员53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616万元。科技活动内部支出325万元,其中R&D经费150万元,新产品开发经费175万元。

质量、标准化和计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质量检验机构30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0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6万台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11个(含群众艺术馆)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3个。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9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0.35%,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85.8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档案馆12个,专业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8084卷(件)。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5146张。卫生技术人员627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107人,注册护士1610人。其中,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2个,卫生技术人员325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60人。乡镇卫生院200个,床位1778张,卫生技术人员23017人。2005年全市有村卫生室2271个,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0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81.13%,较上年增加5.79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运动健儿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了15项冠军、13个亚军和10个第三。全市发展等级运动员39人,等级裁判员107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1‰抽样调查,2005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64.81万人,其中,男性为136.83万人,女性为127.98万人;根据调查时点数据资料全市出生率9.58‰、死亡率8.03‰、自然增长率1.55‰。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8元,增长7.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99元,增长8.87%,其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84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40.46%;农村为52.02%。年末,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居民25.43平方米,农村居民29.92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15万人,比上年增加0.2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6.11万人,比上年增加0.16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2.04万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8.30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71万人,增加0.65万人。当年,有2300名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全部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和代缴了社会保险费;全市共有2.69万城乡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279张,在养各类人员1133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7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1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65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50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336万元。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308公顷。灾毁耕地670公顷,生态退耕12593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402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385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13084公顷。

全年水资源总量252.2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9570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102.5毫米,年未全市112座水库蓄水总量0.53亿立方米。全年用水量5.114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0%,其中,生活用水1.068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89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3.8566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71立方米;全市人均用水量173立方米。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0.45千公顷,下降43.7%,退耕还林(草)面积11.73千公顷。

2005年安康市环境质量比2004年有所好转,环境空气质量和噪声控制质量略有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汉江干流6个监测断面监测统计结果显示水质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Ⅱ类标准。城区空气污染指数平均为3.20,较上年下降0.04,环境空气质量略有改善。全市水质监测8个断面中,满足Ⅰ—Ⅱ类标准的断面比例达87.5%,有3个断面水质综合类别属Ⅰ类,4个断面水质综合类别属Ⅱ类,1个断面水质综合类别属Ⅴ类。城区功能区噪声定期定点监测,部分二类混合区(即居民、商业、工业混合区)和四类区(即交通干线道路两测)点位超标外,其余各功能区未超过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平均等效声级比上年度下降1.2分贝。

全市有各类环境监测机构3个,监测人员32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0.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4.4%。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5.6亿元,比上年上升250%。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3.9万公顷,上升478%,其中,绝收6.5万公顷,上升500%。全年发生一般性森林火灾1起,造成受害森林面积5.3公顷。

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达19.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5个,面积11平方公里。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10个,当年完成投资746万元。

全年安全生产事故死亡108人,比上年下降24.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78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7起,造成73人死亡、266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03.25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7.91人。

注:1、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