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投资、消费、出口同步增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还不很牢固,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缓,科技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投资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0年西安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顺利实现了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13.4%。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地方财政支出5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九五”期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递增20.8%。200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比1995年的5.5%提高1.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在改革中协调发展。200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3.2%,“九五”期间平均递增4.5%;第二产业增加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九五”期间平均递增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九五”期间平均递增12.1%。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结构得到调整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非农行业总产值84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000年全市农村家庭从业人员213万人,比上年减少3.3%,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31.3%,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比“八五”期末下降了3.1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得到调整。“九五”以来,西安市农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改良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粮经比例由“八五”期末的36:64调整到2000年的26:74。200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01.92万吨,比上年下降1.2%;油料总产量1.37万吨,比上年增长5.4%;蔬菜总产量162.14万吨,比上年增长5.8%;肉类总产量14.76万吨,禽蛋总产量13.83万吨,奶类总产量17.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4%、1.7%和19.4%。 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200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0.4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农村用电量11.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6%;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1.15万台,比上年下降2%;联合收割机年末拥有3456台,比上年增长1.7%。 三、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国企改革取得成效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2000年全市面对结构调整、改革深化、市场约束的竞争和挑战,工业生产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实现工业增加值2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完成工业总产值986亿元,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销售收入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实现利税总额33亿元,比上年增长42.6%。 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在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引导下,2000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55.54亿元。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的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其中,彩色显像管345.5万只,比上年增长180.5%,程控交换机245.2万线,增长92.8%,微型电子计算机54762部,增长23.4%,通讯电缆2.2万公里,增长48.2%,高压开关板2419面,增长41.6%,汽车8832辆,增长19.8%,缝纫机41.4万架,增长119.0%,中成药1236吨,增长18.6%,建筑涂料176.8吨,增长56.5%。 国企改革积极推进,生产经营整体扭亏。截止2000年末,全市已改制中小企业1054户,先后破产企业67户,兼并24户,减负增效16户,债转股1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8户。市直属国有企业改制37户。2000年末国有及控股企业已调整到415家。2000年全市国有及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4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利润总额2.22亿元,整体扭亏为盈。 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西安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817亿元,比“八五”投资增长1.45倍。五年累计建成投产项目1789个,新增固定资产452亿元。 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工业性投入继续增加。“九五”期间,我市对工业性投入累计达160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2.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9.6%。加大了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城市供水、社会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累计用于这方面的投资达407亿元。“九五”期间,全市房地产投资总额183.6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3.15倍。累计竣工商品房屋面积1137.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037.7万平方米,分别比“八五”时期增长378.5%和399.1%。2000年全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0%,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建筑项目投产率53.2%,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40.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有所提高。2000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市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减亏19万元。 五、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城市基础建设步伐加快。“九五”期间,我市共组织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80多项,总投资150多亿元。黑河引水工程、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西蓝高速公路、二环路工程及其它城市道路改造工程、通信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城运村、国际展览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发挥效益。新增高等级公路90公里,新建和改造二级公路237.5公里。2000年末全市道路长度975公里,比上年下降0.2%,道路面积126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人均道路面积5.12平方米。全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39.3万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长19.1%。市区公共汽车、电车运营车辆2573辆,比上年增长14.3%,出租车年末运营车辆数10277辆,比上年增长2.3%。全社会年末绿化覆盖面积6542公顷,比上年下降7.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12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4%。城市用气普及率81.5%,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