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楚雄州统计局

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2007年3月12日

2006年,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和谐社会、活力楚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快,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仍较突出。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州生产总值(GDP)21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6亿元,增长7.1%,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6.3亿元,增长10.6%,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13.3%,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5%、32.0%和43.5%,分别比上年上升9.3个百分点、下降29.2个百分点和上升19.9个百分点。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0︰39.7︰34.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GDP)为13961元/人。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8441元,按2006年末汇率计算折合1081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8160元(折合1045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8.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3%,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烟草产业、天然药业、冶金化工业、绿色食品业、文化旅游业五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114.0亿元,占GDP的52.4%。

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2.3%。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1.6%,其中粮食价格下降0.7%;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3.0%;衣着价格下降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8.6%;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1.0%;居住价格上涨5.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6.1%。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1.7%。

年末全州从业人员155.73万人,比上年增加1.36万人。其中:从事农业产业的113.55万人,占72.91%,比上年下降1.13个百分点;从事非农产业的42.18万人,占27.09%,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城市建成区面积54.4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27.2%。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8%。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1.9万亩,比上年增加15.7万亩,增长5.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6.2万亩,比上年增加8.2万亩,增长5.5%。其中:烤烟种植面积52.7万亩,增加0.2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4.4万亩,增加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64.2万亩,增加7.5万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为66.6︰33.4,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粮食产量96.4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秋粮72.4万吨,增长0.4%;夏粮24.0万吨,增长7.9%。

全年肉类总产量25.4万吨,增长5.3%;牛奶产量3490吨,增长3.4%;禽蛋产量6010吨,增长5.4%;蜂蜜产量974吨,增长8.0%;蚕茧产量1608吨,增长25.2%;水产品产量11759吨,增长24.2%。大牲畜年末存栏93.1万头,增长0.4%;生猪年末存栏181.9万头,增长1.7%;羊年末存栏124.8万只,增长0.1%;家禽年末存栏715.2万只,增长2.6%。

全州有效灌溉面积17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3万亩。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127.9万千瓦,增长4.8%,其中排灌机械总动力21.4万千瓦,增长1.4%。农村用电2.57亿度,增长5.4%;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1.5万吨,增长9.2%;农药施用量2550吨,增长4.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1.7亿元,增长19.3%;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4.8亿元,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6.9亿元,增长11.5%。

烟草制品业、天然药加工业、冶金化工业(规模以上)实现增加值49.2亿元,增长11.8%,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7.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5%。其中:烟草制品业实现增加值26.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9%;天然药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冶金化工业实现增加值2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3%。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7.31亿元,增长6.8%。其中:实现利润12.25亿元,增长1.5%;实现税金25.1亿元,增长9.6%。

全州105个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实现利润5630万元,增长20.2%,实现税金5961万元,增长22.0%。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25元/人,比上年增长2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3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83亿元,增长31.1%;农村投资10.3亿元,增长10.3%。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中:建筑工程投资58亿元,增长41.1%;安装工程投资5.4亿元,增长62.9%;房地产投资10.3亿元,增长66.8%。国有单位投资56亿元,增长31.1%;非国有单位投资27亿元,增长24.4%。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4.5亿元,比上年增长32.9%。新开工项目832个,比上年增长28.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3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其中商品住宅投资9.8亿元,增长84.6%。商品房竣工面积48.1万平方米,增长55.6%。商品房销售额11.6亿元,增长43.4%,其中,期房销售额为5.9亿元,所占比重为50.9%。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分城乡看,市级实现22.9亿元,增长16.2%;县级实现19.2亿元,增长14.4%;县以下实现21.5亿元,增长15.8%。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实现7.0亿元,增长10.9%(同口径比,下同),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4.8亿元,增长5.6%;非公有制经济实现56.6亿元,增长16.1%,其中个私经济实现49.3亿元,增长16.3%。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占89.0%,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2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5%。其中:出口额4874万美元,增长62.8%;进口额373万美元,增长15.1%。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26万美元,增长6.5倍。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州内公路通车里程16188公里(统计口径调整,包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56公里,一级公路13公里,二级公路203.6公里。年末全州民用机动车拥有量176887辆,比上年增长23.6%。其中:汽车41859辆(个人27207辆),增长11.0%;拖拉机23001台,增长28.1%;摩托车111953辆(个人111633辆),增长29.5%。机动车驾驶员194358人。全年完成客运量1313万人,增长1.5%;旅客周转量104998万人公里,增长20.3%;货运量1268万吨,下降4.8%;货运周转量143488万吨公里,增长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