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楚雄州统计局

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2006年2月10日

2005年,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圆满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州生产总值(GDP)19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9%,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7亿元,增长4.3%,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8.6亿元,增长20.8%,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4.0亿元,增长8.5%,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2%、61.2%和23.6%,分别比上年下降7个百分点、上升9.2个百分点和下降2.2个百分点。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3:40.6:33.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GDP)为12521元/人。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7538元(折合920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6.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烟草产业、冶金矿产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业、特色旅游业五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GDP的47.9%(按原口径计算为50.9%)。

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9%,农村上涨2.5%。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2.5%,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6%;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3.1%;衣着价格下降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7.0%;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3%;居住价格上涨9.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3.6%。

年末全州从业人员154.37万人,比上年增加1.15万人。其中:从事农业产业的114.30万人,占74.04%,比上年下降0.84个百分点;从事非农产业的40.07万人,占25.96%,提高了0.84个百分点。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为26.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治理污染的任务繁重;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农业、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瓶颈制约仍末消除;贫困人口多、范围广、程度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禁毒、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8.1亿元,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比上年增长7.7%。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96.2万亩,比上年减少2.7万亩,下降0.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8.0万亩,比上年增加6.7万亩,增长4.7%。其中:烤烟种植面积52.4万亩,增加4.5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3.4万亩,增加2.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6.7万亩,增加3.3万亩;亚麻种植面积2.4万亩,减少3.7万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为66.7:33.3,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全年粮食产量94.3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秋粮72.0万吨,与上年持平;夏粮22.3万吨,增长1.7%。

全年肉类总产量24.1万吨,增长6.2%;牛奶产量3375吨,增长29.8%;禽蛋产量5703吨,增长4.9%;蜂蜜产量902吨,增长0.2%;水产品产量9464吨,增长6.9%。大牲畜年末存栏92.7万头,增长0.5%;生猪年末存栏178.9万头,增长1.4%;羊年末存栏124.7万只,增长1.3%。

全州有效灌溉面积17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6.0万亩。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122.1万千瓦,增长7.1%,其中排灌机械总动力21.2万千瓦,增长10.5%。农村用电2.44亿度,增长9.3%;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0.6万吨,增长5.1%;农药施用量2446吨,增长9.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2.9亿元,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比上年增长1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7.3亿元,增长27.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5.6亿元,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1.5亿元,增长20.3%。

烟草制品业、天然药加工业、冶金矿产业(规模以上)实现增加值42.0亿元,增长17.0%,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5%。其中:烟草制品业实现增加值26.2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39.5%;天然药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1.7%;规模以上冶金矿产业实现增加值14.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23.3%。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3.86亿元,增长17.0%。其中:实现利润10.96亿元,增长47.1%;实现税金22.9亿元,增长6.6%。

全州97个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实现利润4685万元,增长31.2%,实现税金4887万元,增长16.8%。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723元/人,比上年下降14.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在完成投资中,规模以上投资63.2亿元,增长34.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9.4亿元,增长49.1%;更新改造投资13.8亿元,增长27.1%;房地产投资6.2亿元,增长101.6%;其他投资3.8亿元,下降42.0%。规模以下投资9.3亿元,下降6.1%。规模以上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42.1亿元,增长36.7%;非国有单位投资21.1亿元,增长30.5%。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新开工项目784个,比上年增长3.0%。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分城乡看,市级实现19.8亿元,增长15.5%;县级实现16.6亿元,增长11.7%;县以下实现18.9亿元,增长12.5%。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实现9.4亿元,增长2.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6.4亿元,增长2.3%;非公有制经济实现45.9亿元,增长15.7%,其中个私经济实现35.3亿元,增长14.4%。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31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7.5%。其中:出口额2990万美元,下降47.7%;进口额320万美元,下降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