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2004年,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克服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类自然灾害及煤电油运紧张带来的困难,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测算,全年楚雄州生产总值(楚雄州GDP)16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1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3.0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45.2亿元,增长12.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2%、52.0%和25.8%,分别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5.1个百分点和增长6.7个百分点。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2∶45.0∶27.8。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GDP)为10593元/人,比上年增长15.3%。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351元,比上年增长15.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楚雄州GDP的比重为40.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烟草业、冶金矿产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及其他绿色产业、旅游业五大重点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五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7.1%。 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5%。其中:城市上涨4.7%,农村上涨4.3%。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12.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8.4%;衣着价格下降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4.8%;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1%;居住价格上涨10.0%;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1%。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3.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4.9%。 年末全州从业人员153.21万人,比上年增加0.67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38.49万人,占25.1%,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为24.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投资来源渠道狭窄,民间投资启动缓慢;重点产业中卷烟、冶金、制药业增长基础不稳,非公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能源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运力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县域经济增长缺乏强有力的产业和项目支撑,县级财政自给率低。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0.86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8%。实现农业增加值44.1亿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98.9万亩,比上年减少13万亩,下降4.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1.3万亩,比上年增加9.4万亩,增长7.1%。全年粮食产量93.9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秋粮72.0万吨,增长3.8%;夏粮21.9万吨,下降9.8%。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为67.9∶32.1,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5.2万亩。全州森林综合覆盖率60.69%,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9.45%,灌木林地覆盖率21.24%。主要林产品产量为:核桃11535吨,增长15.3%;板栗4237吨,增长20.2%;花椒452吨,增长14.6%;松籽353吨,增长115.0%。 全年肉类总产量22.7万吨,增长6.6%;牛奶产量2600吨,增长8.5%;禽蛋产量5435吨,增长7.0%;蜂蜜900吨,下降3.4%;水产品产量8851吨,增长9.6%。大牲畜年末存栏92.3万头,下降0.8%;生猪年末存栏176.4万头,增长2.7%;羊年末存栏123.1万只,增长3.6%。 全州已建成中小型水库1037座,总库容10.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71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2.3万亩。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11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9%,排灌机械总动力19.2万千瓦,增长2.0%。农村用电2.23亿度,增长7.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0.05吨,增长10.2%;农药施用量2237吨,增长1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7.9亿元,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7.0亿元,增长13.9%;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0.9亿元,增长4.5%。实现工业增加值57.5亿元,增长11.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部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的63.1%和69.4%,分别比上年提高2.5和下降4.6个百分点。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44.8%,比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烟草制品、天然药加工和冶金矿产业(规模以上)创造增加值35.92亿元(25.78亿元、0.64亿元和9.50亿元),比上年增加2.72亿元,增长8.2%。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4.86%,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9.39亿元,增长18.2%,其中实现利润6.54亿元,增长37.0%;资产负债率68.78%,下降1.35个百分点。 全州82个主营建筑单位,完成总产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实现利润3572万元,增长27.8%。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45元/人,比上年下降3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在完成投资中,规模以上投资46.5亿元,增长28.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6.4亿元,增长26.3%;更新改造投资10.8亿元,增长19.8%;房地产投资3.1亿元,增长46.6%;其他投资6.2亿元,增长51.0%。规模以下投资9.9亿元,增长23.8%。规模以上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30.8亿元,增长27.7%;非国有单位投资15.7亿元,增长35.3%。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2.0亿元,比上年下降14.8%。新开工项目761个,比上年增长27.0%。 五、内、外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0%。从城乡市场看,市级实现15.0亿元,增长10.4%;县级实现13.0亿元,增长32.4%;县以下实现14.9亿元,增长12.5%。从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实现7.9亿元,增长2.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5.5亿元,增长7.8%;非公有制经济实现35.0亿元,增长20.9%,其中个私经济实现27.4亿元,增长22.8%。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6305万美元(海关报关数),比上年增长168.2%。其中:出口额5714万美元,增长193.5%;进口额591万美元,增长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