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楚雄州统计局

五、交通和邮电业

州内公路通车里程140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8公里,二级公路132公里。据交警车管部门统计报告,年末全州有各种机动车96736辆(个人67800辆),比上年下降4.2%。其中:汽车26637辆(个人15060辆)、农用运输车1349辆(个人1198辆)、拖拉机19073台(个人2683台)、摩托车49666辆(个人48855辆)。有机动车驾驶员126678人,增长10.9%。全年完成客运量643万人、旅客周转量35105万人公里、货运量1123万吨、货运周转量84241万吨公里。

邮政电信业进一步发展,电话普及率明显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订售报纸2370.9万份,订售杂志180万份,收发国内信件802.4万件。年末全州拥有固定电话23.59万部,比上年增长10.8%,移动电话28.61万部,增长38.2%。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20.5部,增加6.8部。

六、国内贸易

消费持续稳步增长。受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信心增强的影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亿元,比上年增长9.4%。从城乡市场看:市级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6亿元,增长8.9%;县级实现9.8亿元,增长9.9%;县以下实现13.3亿元,增长9.3%。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实现7.7亿元,下降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5.1亿元,下降14.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29亿元,增长15.7%,其中个私经济实现22.3亿元,增长14.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提高6.9个百分点。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据外贸部门统计报告,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3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4.8%。其中:进口额404万美元,增长1.8倍;出口额1947万美元,增长72.6%。

旅游业发展加快。据旅游部门统计报告,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26万人次,国际游客7985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6.8倍,实现旅游总收入39583万元,增长11.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8420万元,增长10.7%;旅游外汇收入1163万元,增长5.4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9.03亿元,比上年增加3.59亿元,增长14.1%。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9.34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9.69亿元,增长13.4%。州内地方财政支出28.96亿元,增长18.5%。

金融形势稳定。全州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46.6亿元,比年初增长15.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7.6亿元,增长16.7%。各项贷款余额96.9亿元,增长12.6%,其中:农业贷款增长21.7%、工业贷款增长10.1%、商业贷款下降11.7%、个人消费贷款增长29.5%。金融机构净投放现金13.1亿元,增长5.5%。年末存差49.7亿元,增长20.9%。

保险业继续发展。全年人寿保险累计保费收入19665.9万元,累计赔款3849.6万元。财产保险累计保费收入9424万元,累计赔款4649万元。

九、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州国民教育系列学校由上年的1380所继续收缩至1359所,其中:高中增加了1所,其他学校减少22所(主要是小学撤并)。普通高校在校学生3695人,增长23.9%;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282人,下降12.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1668人,增长13.9%;初中在校学生12.04万人,增长0.2%;小学在校学生21.65万人,下降3.1%;幼儿园在园人数39751人,增长7.6%。适龄儿童入学率99.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3%,初中升学率36.6%,高中升学率32.0%;教育部门主管录取的大学生3659人,增长9.7%。各类学校专任教师30768人,增长2.6%;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5.1%、95.5%和80.5%。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州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部、诊所579个,其中:医院34所,农村卫生院126所,卫生防疫站11所,妇幼保健站11所,诊所389个,其他8个。有卫生技术人员7251人,其中:执业医师2706人,执业助理医师751人,注册护士2279人。有床位6586张,其中医院床位4222张。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据科技部门统计报告,全州各级列入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有50项,其中: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2项,州级科技计划项目27项。全年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4项,比上年增加1项;州级奖励38项,比上年减少1项。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0.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1.4%和44.2%。全年各级组织科技培训81.97万人次。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州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图书馆11个,文化馆11个(含群艺馆1个),博物馆4个,文管所8个,乡镇文化站128个。全州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覆盖率95.55%,广播覆盖率95.5%,分别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全年出版报纸848万份、期刊258万册。全州有档案馆11个。

全年我州体育健儿参加省级及以上体育竞技比赛获得奖牌57枚,其中: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9枚。

十、人口、环境、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控制人口增长继续取得实效。2003年全州人口出生率为11.72‰,死亡率为6.83‰,自然增长率为4.89‰,下降0.77个千分点。据公安部门统计报告,年末全州总人口2550304人,比上年增加13793人,增长0.54%。其中:农业人口2192387人,增长0.23%;非农业人口357917人,增长2.54%。男女性别比为106.5。总人口中的少数民族人口为808458人,占31.7%,其中彝族人口652892人,占总人口的25.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76%。万人以上少数民族有彝族(652892人)、傈僳族(51145人)、苗族(40162人)、回族(20410人)、傣族(20110人)和白族(15182人)。

环境保护质量有所提高。2003年末全州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2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9%;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1.5%,提高3.9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7.4%,下降了4.4个百分点。城乡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州在岗职工人数118367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97838人。全年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2596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国有单位13344元,增长5.3%;城镇集体单位9308元,增长6.9%;其他单位9013元,增长6.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549元,增长6.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1826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6.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36平方米。全州128个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1095个村委会中,有977个通程控电话,占89.2%;1085个通公路,占99.1%;1093个通电,占99.8%;1040个通自来水,占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