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楚雄州统计局

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2002年全州人民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扩大开放,加速推进改革发展,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州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12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53.1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36.7亿元,增长7.4%。第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3%、64.2%和16.5%。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由2001年的29.3∶40.2∶30.5变为2002年的28.4∶42.3∶29.3,继续巩固了“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类型。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2.9%提高到35.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GDP)为8299元/人,比上年增长14.1%。

市场物价总体水平小幅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以上年为100计算,下同)为97.9,下降2.1%。其中:城镇为97.0,农村为98.9。分类价格指数为:食品96.8,其中粮食95.7;衣着98.1;家庭设备及用品99.5;医疗保健98.6;交通和通信工具95.6,其中通讯工具74.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98.7;居住98.3;服务项目100.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8.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1.0。

州级直接汇总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利润39593.2万元,比上年增加9341.7万元,增长30.9%;实现税收218826.1万元,增加61630.8万元,比上年增长39.2%。盈利企业达84户,增加7户,盈利额为50260.3万元,比上年增长25.5%。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州从业人员达151.22万人,比上年减少6.31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34.42万人,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22.8%。据劳动社保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州有3.47万城镇居民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增长47.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有6.05万人,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已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有0.48万名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并享受失业保障;有27.2万农村居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全州参加医保人数达到16.87万人,参保率92%。

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及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难;工业发展的动力仍较单一,支撑基础较脆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企业深化改革的困难和矛盾多,社会就业不充分;加快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州完成农业总产值55.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

农业基础建设加强,生产条件改善。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排灌机械总动力18.2万千瓦,增长1.4%。农用汽车2456辆,大中型拖拉机3962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下降3.1%;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3861台,增长0.3%。农村用电1818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4%;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4069吨,下降15.3%;农药施用量1926吨,增长7.1%。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1.7万亩,粮食产量因播种面积减少,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97.3万吨,比上年下降4.7%。其中:秋粮72.7万吨,下降4.6%;夏粮24.6万吨,下降5%。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3.9万亩,比上年增长17.4%,产量保持增加。其中:油料2.8万吨,增长7.7%;烤烟6.3万吨,增长13.9%;蔬菜73.2万吨,增长35%。

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作进一步加强。天保工程实施面积达2118万亩;退耕还林23.4万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9.6万亩,森林覆盖率39.5%。主要林产品产量为:核桃9441.7吨,比上年下降1.2%;板栗2798吨,增长0.8%;花椒331.5吨,下降5.2%;松籽采集148.5吨,下降35.6%;水果产量74842吨,增长9.1%;茶叶产量828.3吨,增长4.5%。

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畜禽产品产量增加。全州肉类总产量达18.6万吨,比上年增长3%;牛奶产量1666吨,下降1.8%;禽蛋产量4025吨,增长9.7%;蜂蜜1051吨,增长26.3%。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7578吨,比上年增长9.4%。

至2002年末全州已建成中小型水库1029座,总库容10.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2.5%。

全州有效灌溉面积为168.9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4.9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强州”发展战略实施工作有力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工业总产值跃上100亿元大关,达到107.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4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在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3.5亿元,增长15.9%;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3.7亿元,增长9.1%。

工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趋好,公有制工业增加值与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67.0%和33.0%;楚烟优势得到较好发挥,烟草工业与非烟草工业相比,烟草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上升了29.5个百分点;培植重点产业取得新进展,烟草、天然药和冶金矿产(规模以上部分)加工业创造的增加值达31亿元,比上年增加7.7亿元,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68.6%,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工业骨干企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的59.2%和77.0%,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和31.6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52%和72.1%,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和33.6个百分点。

企业总体效益明显好转。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达22.8亿元,比上年增长53%;产品产销率为100.1%,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其它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大有改观。其中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8.8%,提高31.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26.1%,提高6.2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11.7%,提高19.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7次,提高0.3次;成本费用率6.64%,减0.0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9444元/人,增加23047元/人;资产负债率74.6%,下降0.4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