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2001年是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取得好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定实施“富民强州”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宏观经济环境改善的有利时机,突出发展主题,着力调整结构,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开拓市场,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实现了全州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11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6.1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34.9亿元,增长9.0%。第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8%、54.8%和31.4%。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由2000年的30.2:38.7:30.1变为2001年的29.3:40.2:30.5,三次产业增加值按从高到低排序的产业结构类型从“二一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1.1%提高到2001年的32.9%,按可比口径计算(2001年以前农业产业全部作公有制经济核算,从200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调整核算口径,即畜牧业中的规模以下养殖部分均作非公有制经济核算),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GDP)为7274元/人,比上年提高8.3%。 市场物价总体水平有所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以上年为100计算,下同)为101.3。其中:城镇价格指数101.6,农村价格指数100.1。分类价格指数为:食品101.6,其中粮食109.0;衣着96.4;家庭设备及用品98.8;医疗保健96.4;交通和通讯工具102.8,其中通讯工具99.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103.7;居住102.3;服务项目106.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7.5。 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全州税收完成189317.4万元,比上年增收36193万元,增长23.6%;州级直接汇总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利润22819.4万元,比上年增加8986.3万元,增长65.0%,其中盈利企业达56户,盈利额为30405.6万元,比上年增长48.9%;缴纳税金140570.2万元,比上年增长48.9%。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州从业人员达157.53万人,比上年增加0.33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40.33万人,占总数的25.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全州有2.1万城镇居民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数比上年增加1.56万人,增长2.9倍;企业在岗职工有6.01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保障面达96.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各类企业有2.2万参保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0.78万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及0.44万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均已按时足额发放;有27.1万农村居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全州参加医保人数达到16.58万人,参保率为90.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难度大,收入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仍较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仍较滞后。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2216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与上年相比,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3.2万千瓦,增长5.63%,排灌机械总动力18.0万千瓦,增长4.65%;农用汽车达1499辆,大中型拖拉机4088台,分别下降5.78%和增长35.77%,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3819台,下降16.46%;农村用电量14889万千瓦时,增长2.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9238吨,增长26.96%;农药施用量1800吨,下降7.7%。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2001年全州粮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种植比为56:44,较上年分别下降和上升2个百分点。 农作物全面丰收。粮食播种面积虽然下降3.03%,但产量仅比上年略有减少,全年生产粮食1020844吨,比上年下降0.91%。其中:秋粮761735吨,下降0.14%;夏粮259109吨,下降3.13%。主要经济作物油料产量2635吨,增长14.49%;受计划控制,烤烟产量55724吨,下降10.03%;蔬菜种植面积达21224公顷,比上年增长11.16%,产量54.21万吨,增长23.40%。造林护林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9.5%。受气候因素影响,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多呈现下降,与上年相比,生产核桃9557.5吨,下降11.4%;板栗2775.9吨,下降39.6%;花椒349.6吨,下降42.6%;水果产量68611.7吨,下降2.37%;茶叶产量792.4吨,下降0.2%;松籽230.7吨,增长10.81%。 畜牧业产量继续增加。全州肉类产量达180318吨,比上年增长3.36%;牛奶产量1679吨,增长72.46%;禽蛋产量3668吨,增长8.84%;蜂蜜832吨,下降12.7%。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6925吨,比上年增长16.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2566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9034万元,增长12.47%;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16630万元,增长12.69%。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38779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工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从产值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产值构成比为41:59,分别比上年下降和上升9.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比为53:47,分别比上年下降和上升2.7个百分点;烟草工业与非烟草工业产值比为19:81,分别比上年上升和下降0.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总额为7908.8万元,比上年下降10.36%;利税达到149150.8万元,比上年增长53.53%;产品产销率为98.82%,比上年下降1.40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其他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大多有改观。其中: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7.40%,增23.6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9.89%,增5.1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92.26%,减27.6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39次,减0.13次;成本费用利税率6.68%,增4.5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6397元/人,增加6471元/人;资产负债率75.01%,增6.2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