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弘扬“文山精神”,全面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总量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06年文山州生产总值17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56.48亿元,增长24.7%。其中:工业增加值42.26亿元,增长22.3%。建筑业增加值14.22亿元,增长32.0%。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65.72亿元,增长11.3%。全州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由上年的32:29:39调整为29:33:38,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平稳,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工业经济主体地位越显突出。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州人均生产总值5121元,比上年增加717元,增长16.3%。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已逐步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80.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6.2%。“七、烟、畜、矿”四大支柱产业提供增加值54.61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现税收5.66亿元,同比增长34.6%,占地方财政收入63.3%。 支柱产业中:三七产业实现总产值16.22亿元,税收0.32亿元;烤烟产业实现总产值12.42亿元,税收1.66亿元;畜牧业实现总产值27.08亿元,稅收0.24亿元;矿业实现总产值51.18亿元,税收3.43亿元。 生产总值(亿元) 市场物价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0.6%。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6年全州开发就业岗位8586个,新增城镇就业6614人,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2593人,登记失业率为3.48%。年末全州单位从业人员11.92万人,增长3.9%,其中:在岗职工11.27万人,下降3.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化经营发展滞后,自然灾害频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民增收难度大;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未得到根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普遍短缺;县域经济发展总水平不高,县域间差距呈进一步扩大之势;固定资产投资大项目数量少,在建项目进度慢;财源结构单一,财政依然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在加大,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户的经济利益,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715935万元,增长7.1%。粮食产量稳步增加,大部分农产品产量保持不同程度增长。 农业总产值(亿元) 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2006年 比上年增减% 一、粮食总产量 1112454吨 3.6 其中:夏收产量 120380吨 17.3 秋收产量 992074吨 2.1 稻 谷 389176吨 -1.7 包 谷 483922吨 5.3 二、主要经济作物产量 油 料 33667吨 8.2 三 七 5768吨 48.0 辣 椒 54432吨 14.6 烤 烟 37613吨 5.4 甘 蔗 407643吨 18.9 蔬 菜 549995吨 1.8 注:三七产量为地下头子部分 畜牧业、渔业全面丰收。全年畜牧业现价总产值270767万元,增长7.0%。肉类总产量248872吨,增6.7%。其中:猪肉产量201173吨,增6.5%;牛肉产量24152吨,增9.6%;羊肉产量4441吨,增8.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959吨,增3.5%。 植树造林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9.94万亩,其中:用材林5.86万亩,经济林9.54万亩,防护林9.73万亩。各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狠抓森林资源管护等造林绿化工作,遏制了生态的恶化,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全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7.58%,较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143.04万亩,增长2.6%。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2 万件,改造中低产田2.3万亩,解决了9.5万人、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全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507382万元,总产值1249633万元,分别增长16.2%和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