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文山州统计局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州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创新谋变,扎实工作,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奋发努力,积极落实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各项经济增长目标,努力扩大内需,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工业强州意识,走有文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贯彻落实“工业强州”战略作为推动全州经济发展的主攻点和结构调整的切入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一、二、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文山州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48.24亿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5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45.15亿元,增长27%。其中:工业增加值34.82亿元,增长23.6%,建筑业增加值10.33亿元,增长42.4%;第三产业增加值55.56亿元,增长10.6%。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2.0:30.5:37.5,比上年第一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二产上升3.9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州人均生产总值4404元,比上年增长18.4%。“十五”期间文山州生产总值增长了71.0%,年平均递增11.3%。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文山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载体,做好服务,营造环境,使非公经济在扩充经济总量上大显身手,逐步成为文山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主体。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68.2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比2000年增加21个百分点。“七、烟、畜、矿”四大支柱产业提供增加值42.18亿元,同比增长15.9%。实现税收4.43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部财税收入的35.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2.4%。

支柱产业中:三七产业实现总产值14.99亿元,税利2.65亿元;烤烟产业实现总产值11.67亿元,税利2.98亿元;畜牧业实现总产值25.30亿元,税利1.73亿元;矿业实现总产值37.76亿元,税利6.83亿元。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涨幅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较大,价格指数为103.5%,涨幅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涨幅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5年全州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748人。年末全州单位从业人员11.16万人,增长1.5%,其中:在岗职工10.6万人,下降0.9%。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我州虽然经济发展形势较好,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许多制约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运行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化经营发展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仍然较高,农、牧业科技应用推广力度不够,农业增产潜力小,农民增收难度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薄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财政依然困难;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物价涨幅高于全省、全国水平。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继续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把“三农”作为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在受灾之后仍实现增收,结构调整有起色。全州粮食播种面积564.08万亩,下降0.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44万亩,增长3.8%。全年现价农业总产值656409万元,增长7.3%。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发展。畜牧业现价总产值252995万元,增长6.7%,由于税收政策调整,畜牧业完成税收2972万元,下降21.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5%,已成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全年水产品产量543万公斤,增长0.2%。

植树造林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4.23万亩,其中:用材林9.03万亩,经济林12.99万亩,防护林14.29万亩。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牧、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造林绿化工作,遏制了生态的恶化,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全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297716万元,总产值999067万元,分别增长21%和25.8%。

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年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106712万瓦特,增长1.8%;大中小型拖拉机12559台,增长11.8%;农用排灌机械12560台,增长21.0%;化肥施用量37.64万吨,增长4.4%;农村用电量21534万千瓦小时,增长8.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9.37万亩,增长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快重组改组、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工业首位意识,加强宏观调控,深化国企改革,加大企业技术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培育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工业强州步伐加快,全州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全州全部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88404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5%。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13419万元,增长41.9%;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1301万元,增长86%;股份合作企业完成产值3347万元,下降8%;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319288万元,增长32%;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43234万元,增长7.6%,。

按规模大小划分: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04075万元,增长28.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79969万元,增长9.1%。

轻重工业保持快速增长。轻工业完成产值286732万元,增长24%,重工业完成产值597312万元,增长18.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7605万元,增长32.1%;利润总额65407万元,增长28.9%;上缴税金41511万元,增长30.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3点。分行业看,利润增幅较大的有:电力生产实现利润22795万元,增长1.3倍;有色金属矿采选实现利润18010万元,增长1.4倍;烟草实现利润14534万元,增长1.2倍;非金属矿物制品实现利润7412万元,增长87%;专用设备制造实现利润403万元,增长1.5倍;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润394万元,增长3.1倍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