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红河州统计局

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旅游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州共接待国际、国内游客287.6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2.2%。其中:海外游客2.55万人次,国内游客285.1万人次。全州旅游总收入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9.3%。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2年全州完成财政总收入52.0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5.7%,地方财政收入15.03亿元,增长18.0%。财政支出完成3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2002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8.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10亿元,增长14.2%。其中:企业存款54.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35亿元,增长13.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2.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68亿元,增长12.3%;农业存款9.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1亿元,增长16.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3.2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44亿元,增长10.4%。全年货币净投放32.49亿元,增长15.0%。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2002年全州各种保险承保金额为420.94亿元,比上年下降8.0%;保费收入增长5.11亿元,增长29.4%;各类赔款支出1.45亿元,比上年增长4.3%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改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2002年,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174所,其中:普通中学218所,普通小学2129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1165所,幼儿园150所。全州初中在校学生17.05万人、入学率达76.4%、巩固率达99.5%;小学在校学生43.1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巩固率为99.5%;成人技术培训在校学生33.38万人,完成成人技术培训70.47万人。至2002年末,全州普通中小学校校舍面积达401.95万平方米,危房率为11.1%;已有8个市县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目标。

科学技术取得重大发展。2002年全州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42.5%。全州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州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7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州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全年举办艺术表演514场次,文化(群艺)馆(站)169个,公共图书馆(站)15个、共藏书116.08万册,文化娱乐业233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3座,电视发射机2539台,卫星地面接收站337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2.7%,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2%。全年出版报纸42种80.17万份、杂志46种21.14万册、图书8.21万册。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末全州共有卫生机构256个。床位1049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856张。卫生技术人员10271人,其中医生4797人,护师、护士3364人。全州共有防疫、防治机构21个,卫生技术人员558人;农村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农村乡(镇)卫生院148个,床位2495张,卫生技术人员2763人。村设置的医疗点数1543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216人。

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加强。全年各级各类学校的15.41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共选派34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获金牌64枚、银牌33枚、铜牌57枚。

十、人口、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

据州公安局年报统计,2002年末全州总人口为398.7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出生人口4.50万人,死亡人口2.26万人。

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州共有县级以上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监测人员90人。州内自然保护区8个。全年共开展环境治理项目69个,环境治理总投资2940.6万元。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州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0398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1520元,增长5.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0元、增长12.0%。全年解决了5.79万人的温饱问题,巩固了16.12万人温饱不稳定人口的温饱。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快。2002年,全州有14.61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全年收缴养老保险金额2.17亿元,支付2.79亿元;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有5.10万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职工为838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为18.4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为21.16万人、收缴保险金额14396万元、支付9975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州拥有各种收养性福利机购66个,床位1728张,年末在院人数1097人。城镇建立社区服务设施57个。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10.14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救济农村传统救济人数24.0万人。

注:1、产值指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所用数据除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为快报数以外,其余为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