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4279万元,比上年增长5%, 全市固定电话发展到19万部(含小灵通),比上年末增长6.0%,移动电话用户达27.2万户, 比上年末增长18.3%,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8.0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1.56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528户。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贸易持续增长,物价上涨。 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城市市场增长10.8%;农村市场增长17.8%。物价上涨。居民消费品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均上涨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1%。 2005年各类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如下: 指标名称 比上年涨(+)跌(-)幅度(%)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3 其中:食品类 2.8 衣着类 -5.7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3 其中:食品类 4.1 (1)粮食 2.7 (2)油脂类 -12.4 (3)肉禽及其制品 2.4 (4)鲜菜 1.8 (5)干鲜瓜果 41.3 日用品类 1.3 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类 平 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类 -19.2 交通、通信用品类 -4.7 文化办公用品类 -1.2 报刊杂志及电子出版物类 0.8 燃料类 7.3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5.1 其中:小农具 3.6 大牲畜 4.3 化学肥 10.0 六、对外贸易、对内对外开放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43亿元,(含边民互市)比上年增长57%,其中:进口总额达1.4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出口总额达1.96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在“招商引资”工程的强有力推动下,对内对外开放又有大的发展。全年共引进国外资金3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266万美元。共签订和实施国内合作项目 143个,项目投资协议资金达126.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8%。 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到我市旅游人数达13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1%,其中: 海外旅游者人数达3.2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26.4% 。 旅游业总收入达5.7亿元, 比上年增长51.3%。创外汇收入1912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5%。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4.6亿元, 比上年增长9.78%,上划中央财政收入3.1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财政支出达2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 金融风险意识增强,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亿76.47元,比上年末增长14.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2.9%。年末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7.1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其中:短期贷款增长7.9%,中长期贷款增长13%,货币净投放量9.71亿元, 比上年增长21.7%,年末货币流通量为3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1%。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各种保险收入14140万元,比上年增长4.5%,赔偿支出5477万元,比上年增长32.5%。 八、个体、私营经济 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稳步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个体经济总户数达到29004户(有证户),从业人员达44088人; 私营经济总户数(有证户)达到912户,从业人员达23841人;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1.38亿元,预计实现增加值29.6亿元,比去年增长21.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7%。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全市安排科技三项费用156万元(发展橡胶产业三项费用60万元), 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0 个,有效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截止年底, 全市成立地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88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439个,举办科普讲座74 次,听讲人数达2.51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75 次,参观人数达21.24万人;实用技术培训3.88万人次,招收“农函大”人数3355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171所,其中:大专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所,普通中学130所,职业初中2所,小学2959所, 特殊学校1所, 幼儿园57所。在校学生人数36.41万人,8个县(区)已全部实现普六;有个6县(区)实现普九,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提高到82%。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大中专教育资源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末全市拥有综合档案馆9个,文化馆9个,乡镇文化站81个,图书馆9个,馆藏图书52万册。艺术表演团队7个,表演场所1个,电影队60个,印发《临沧日报》304万份。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1542座,比上年增加123座;地面卫星接收站3617座,比上年增加198座;有县级广播站8个,乡级广播站69个, 覆盖率达89.04%,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电视覆盖率92.9%,比上年上升0.21个百分点。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全民健身路经建设从城镇到乡村,有11个乡镇通过云南省体育特色先进乡镇检查验收;选派运动员参加云南省第12界运动会预赛及2005年年度比赛,取得73张入场卷,参加7个项目,共获金牌12 枚、银牌8 枚、铜牌10 枚。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医院139个,病床3448张,比上年增加154张,有卫生技术人员3297人,比上年增加164人,建立农村卫生室903个,有乡村医生1673人,卫生员455人, 十、 人民生活及社会福利事业 积极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开发就业岗位12767个,比上年增加974个,新增就业10447人;单位职工年均工资为13352元;据抽样调查: 农民人均纯收入1346元,比上年增加124元,增长10.1%,是“九五”以来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51元,比上年增长7.6%。 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单位23个,全年救济困难人口40.53万人次,发放救灾救济款5944万元。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65‰,比上年低0.4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7.21‰,比上年低0.0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7.44‰,比上年低0.35个千分点。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236.12万人,比上年增加1.83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4.69%,综合节育率为88.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