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以开展“树新风、强作风、兴思茅”教育活动为契机,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平安思茅的要求,抓紧抓好各方面工作的落实,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今年各方面条件对我市经济发展比较有利,全年经济发展形势比较好,基本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有效,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投资需求增长加快,消费需求稳定增长;财政收支同步较快增长,金融存贷款高速增长;外贸、旅游、非公经济较快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喜人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初步核算(经省审定),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124.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843元,比上年增加676元,增长11.8%。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0.69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22.63亿元,增长14.0%;建筑业增加值12.73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3.5:28.0:38.5调整为32.7:28.4:38.9。第二、三产业比例提高,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支撑不强,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城市化水平低,能源紧张状况加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 二、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把“三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风调雨顺,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丰收,经济作物发展较快。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7.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9%,增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实现增产增收。茶叶、甘蔗、烤烟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粮食面积比上年调减0.9%,农业科技水平继续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3.15万吨,比上年增加1.38万吨,增产1.6%。 林业生产取得新成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资源林政管理得到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继续有效实施。2006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0804公顷,迹地更新面积8969公顷,零星(四旁)植树331万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40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3263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9%。木材产量(含薪材)194.8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6%;松脂产量9.63万吨,增长33.4%。护林防火取得好成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0.34万吨,比上年增长9.4%;水产品产量为2.22万吨,比上年增长51.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2046.43万瓦特,比上年增长9.2%;大中型拖拉机3213台,小型拖拉机9104台。全年农机化投入8130.96万元,比上年增长9.1%,农业机耕、机耙、机播、机灌面积及机收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农村用电量12676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8.0%;化肥施用(折纯)量46117吨,比上年增长8.8%。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继续加强,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6799万元,比上年增长19.1%;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68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11.005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95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2.336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49万公顷;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6.46万人。建成水库(塘坝)636座,其中: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261座,塘坝365座,水库总库容47723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48526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10795万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95783万立方米,向工业供水6571万立方米,向城镇供水2931万立方米。 三、工业 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我市部分工业产品生产受原材料供应不足和能源紧缺制约,生产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加大产业培植,开拓产品市场,全年工业生产仍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从规模以上工业看,轻工业有所下降,重工业快速增长,轻工业完成产值12.24亿元,下降2.0%;重工业完成产值29.67亿元,增长23.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8.85亿元,增长4.4%;集体工业完成产值0.06亿元,下降86.6%;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0.69亿元,增长101.5%;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27.98亿元,增长18.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47亿元,增长106.0%;其他企业完成产值1.86亿元,增长4.4%。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6年,纳入统计监测的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0.5%,同比提高38.9个百分点;实现产值41.91亿元,增长14.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41.67亿元,增长18.5%;实现利税总额6.79亿元,增长72.1%,其中实现利润3.36亿元,增长2.6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8056元/人,增加16133元。企业亏损面为42.5%,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65亿元,下降0.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虽然前期投资增长较慢,但由于后期狠抓项目、资金的落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实现较快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强劲推动作用。2006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增幅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63.95亿元,增长38.3%;房地产开发投资4.51亿元,增长7.0%;其他投资9.06亿元,增长47.9%。全年施工项目比上年增加7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增加32个;资金落实情况相对较好,拨贷款资金比上年增长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