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普洱市统计局

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思小高速公路2006年4月6日交验通车,境内高速公路达到133公里;思澜二级公路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11月21日开工建设;景永二级公路完成沥青路面铺设;磨思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崖羊山电站建成发电,糯扎渡电站、李仙江梯级电站、泗南江电站、威远江电站实施进展情况良好。几项水利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以“中国茶城”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积极推进市级行政中心、公务员动迁小区、文化中心等工程建设。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城市功能得到很大提升,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和社会公共设施有较大改善。

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5.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24.0万平方米,下降6.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1.8万平方米,下降7.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5.2万平方米,下降20.0%。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55亿元,增长12.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9.65亿元,增长12.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66亿元,下降22.6%;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实现零售额2.66亿元,下降3.3%;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1.21亿元,增长16.6%;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1.67亿元,增长26.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72亿元,增长12.9%;餐饮业零售额6.80亿元,增长13.4%;其他行业零售额0.69亿元,增长1.0%。住房、汽车、旅游等随着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继续升温。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3%,涨幅比上年低3.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价格下降6.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0%,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4.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3%,居住类价格上涨6.4%。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1%。相对平稳的市场物价,为促进经济健康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3.72亿元,比上年增收2.54亿元,增长22.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79亿元,增收1.56亿元,增长25.0%,为年初市人代会确定预算数的109.2%;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收入5.93亿元,增收0.98亿元,增长19.8%。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7.0%,营业税增长33.2%,企业所得税29.9%,个人所得税增长27.7%,农业四税增长8.1%。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44亿元,比上年增支8.43亿元,增长29.1%,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59.8%,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1.2倍,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2.4倍,农业支出增长14.4%,教育支出增长32.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5.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44.4%,行政管理费增长22.6%。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大力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各项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项目支出,保证社会保障、工资发放、农业、科技和教育等重点支出的需要。

金融机构存贷款高速增长。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6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增幅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89.81亿元,增长20.9%,企业存款31.18亿元,增长20.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增幅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17.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现金支出426.35亿元,增长22.5%;货币净投放9.06亿元,比上年增长6.2%。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大,较好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保费收入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支付赔款0.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拥有民用汽车57015辆,全年旅客运输量达1464万人,比上年增长8.6%,旅客周转量达17.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4%。货物运输量达1707万吨,比上年增长5.4%;货物周转量达17.5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8903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不含网通)达28.5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1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4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1.17万户,公用电话3.00万部;无线市话用户4.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80万户。

八、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协作

外贸出口持续扩大,进口下降。2006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929万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出口3083万美元,增长43.5%;进口2846万美元,下降7.7%。进出口总额中,边境贸易进出口3707万美元,下降4.7%;其中:出口892万美元,下降7.0%;进口2815万美元,下降4.0%。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2204万美元,增长73.0%,其中:出口2185万美元,增长84%;进口19万美元,下降78%。

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按照《思茅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精神,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战备目标,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积极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招商措施,落实责任目标,招商引资再次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80项,实际到位资金4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到位省外资金30.6亿元,增长15.7%,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13.3%。新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4户,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06万美元,增长4倍。

九、非公有制经济和旅游业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年末经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3.62万户,从业人员8.75万人,注册资金累计为8.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39.3%和25.4%。私营企业发展到0.17万户,从业人员5.73万人,注册资金累计为31.6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4%、15.3%和46.1%。个体私营经济缴纳税金4.32亿元,比上年增长44.5%。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4.3亿元,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3.5%上升到35.6%,提高2.1个百分点。

旅游业健康发展。搞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全力打造旅游景点和培育旅游线路,建成了“中华普洱茶博览苑”。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我市旅游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茶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游、自然旅游效应显现。国内旅游持续升温,海外旅游有所下滑。全年到我市观光旅游的国内游客214.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过夜游客增长22.7%,一日游旅客增长32.3%,国内旅游收入9.80亿元,增长19.9%。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2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64.4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4.3%和19.8%;口岸入境一日游10.60万人次,收入486.54万美元,分别下降16.2%和12.1%。全年旅游业总收入10.56亿元,增长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