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9 普洱市统计局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结合产业发展,突出产品特色,组织项目申报,开展科技创新。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53项,投入经费795万元,专利申请88项,获准专利授权40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1项,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43项。2006年末,全市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5个,从业人员1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3人,开展课题研究31项,发表科技论文9篇,经费投入1277万元。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6%,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两基”教育,民办教育初见成效,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扫盲工作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两免一补”工作。2006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1021人,在校生3119人;云南热带职业学院招生543人,在校生1412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100人,在校生5307人;职业中学招生3223人,在校生6926人;普通中学招生40277人,在校生115750人;小学招生31953人,在校生194352人;幼儿园招生22372人,在园幼儿29884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3.9%,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学率99.82%;成人技术培训毕业320923人,接受扫盲班培训16527人。全市10个县(区)全面实现“普六”,有8个县(区)实现了“普九”,青壮年文盲率由上年的3.5%下降到3.1%。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民族文化精品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更加活跃,举办了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国内演出场次304次;文化馆11个,举办展览324场;公共图书馆10个,藏书64万册;文物管理所5个,博物馆2个,乡镇文化站105个;电影公司11个,各类放映单位115个,电影放映13456场,观众234万人次。电视覆盖率为94.48%,广播覆盖率为92.53%,《思茅日报》年发行602万份。为大力宣传和弘扬普洱茶文化,改版《思茅文艺》并创办了《普洱》杂志,面向全国发行,全年共出版3期,发行4.6万份。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医疗卫生投入继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运行,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67个,床位414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893人,其中:执业医师1858人,执业助理医师510人,注册护士1414人,药剂人员265人,检验人员223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06年,全市举办综合运动会19次,单项运动会90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82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11.38万人。竞技体育运动再创佳绩,群众性体育运动丰富多彩,举办了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加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获得金牌13.5枚、银牌14枚、铜牌8.5枚;参加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3枚。妇女、少年儿童、中老年健身运动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贯彻实施。经省政府批准,2010年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由我市承办。

十二、人口和计划生育

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0‰,死亡率为6.99‰,自然增长率为6.01‰。年末常住总人口257.3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2.84万人。城镇人口64.33万人,城镇化率为25.0%。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2006年全市以抓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分类指导,强化管理和服务,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机制,继续抓好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认真实施好《云南省生育缺陷干预预防规定》,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切实做好推广使用安全套防治艾滋病工程。全市已婚育龄妇女447299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385722人,综合节育率为86.23%,其中施行“三术”361882例,长效避孕率80.90%,当年施行“三术”22700例;计划生育率98.60%。农业人口办证人数不断增加,全市76249户农业人口一孩家庭中,34174户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占农业人口一孩户的44.82%。兑现一次性奖励4583户。对已办证的独生子女初中升高中84人、高中毕业报考省内院校9人兑现加分政策。对4669名年满60周岁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或无子女夫妇发放了养老生活补助。

十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11.6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3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5%,低于计划控制目标0.15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加强。各种保险人数均比上年增加,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3019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77914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76952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686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0805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年末共有26342户、43301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4167万元,比上年增长19.8%。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力度加大。

十四、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76元,比上年增长12.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比上年增加760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1753元,比上年增加201元,实际增长9.5%。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结果以《2006年思茅统计年鉴》公布为准。

2.本公报发布之前提供使用的部分预计数,如有出入,应统一到本公报上来。

3.社会发展有关指标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4.由于口径范围发生变化,部分指标数据存在不可比现象,请注意对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