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昭通市统计局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建设进度加快。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筹建工作全面展开,水麻公路、昭待公路等省级重点工程已开工建设,县际油路、通村公路、出市通道建设加快。全市重点项目资金主要投向交通、能源开发,这两类项目投资总量为59.7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3.3%。其中,水麻公路完成投资22.4亿元,溪洛渡完成投资16.7亿元,向家坝完成投资6.4亿元,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7.5%、20.5%和7.9%。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

货物运输全面上升。全年货运总量876万吨,比上年增长34.4%。其中,水路运输133万吨,增长5.6%;公路运输536万吨,增长46.9%;铁路运输(发送量)208万吨,增长29.2%。公路、铁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货运量比重分别为61.1%、23.7%和15.2%;与上年相比,公路货运比重上升5.1个百分点,铁路货运比重上升4.4个百分点,水路货运比重下降9.5个百分点。

旅客运输稳定增长。全年旅客运输量3291万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公路运输3144万人,增长2.5%;铁路运输(发送量)143万人,增长62.5%。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客运量比重分别为95.5%、4.3%和0.1%;与上年相比,公路客运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铁路客运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

邮电通信迅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全市固定电话达22.89万部,比上年增加1.66万部,年末移动电话达到53.07万部,新增23.03万部,电话普及率为14.37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6.04户。报刊发行18.38万份(期发数)。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走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9亿元,比上年增长9.86%。城乡消费基本同步增长,农村市场转旺。县以上城镇实现零售额27.82亿元,增长9.84%,市场份额为62.26%;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额16.87亿元,增长9.91%,市场份额为37.74%。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3亿元,增长6.13%,市场份额达到72.28%。

批零贸易业、餐饮业市场活跃。批零贸易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零售额35.23亿元,增幅为7.25%,拉动零售总额增长5.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为78.8%。餐饮市场增幅居各行业首位,实现零售额3.98亿元,增幅达17.12%,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4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为8.9%。

推动居民生活消费升级的商品销售额增速加快。石油及制品、汽车、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住、行、娱乐类商品销售额攀升,增幅分别达到29%、100.4%、58.1%;多种业态竞相发展,为全市流通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兴起形成了多元化的商贸流通竞争格局,为全市流通业带来了现代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并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签约及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171个,其中:新签约项目80项;新签约及实施项目协议总投资12.56亿元,同比增长194.0%,2005年实际到位资金20.76亿元,比上年多到位7.26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75万美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0万美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出口额达522万美元,增长75.2%。旅游业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有所增加。全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04.25万人次,增长5.5%,其中海外旅游者231人次,国内旅游者204.23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82912.66万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外汇收入8.58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税务部门组织各项收入2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各项收入中,国税部门各项收入1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5%,其中税收收入18.85亿元,增长16.27%;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6.6亿元,增长19.69%,其中税收收入5.51亿元,增长27.61%。

金融业平稳运行,存贷款余额稳定增长,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货币流通性有所增强。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164.91亿元,比上年末净增33.6亿元,增长25.5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5.43亿元,比上年末净增18.3亿元,增长27.26%;企业存款余额39.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亿元,增长9.73%;农业存款余额1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亿元,增长41.4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05.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22亿元,增长14.14%。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达43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2%;累计现金支出达447.97亿元,增长15.73%,全年货币净投放15.12亿元。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取得初步成效。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市年末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36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0.5万人,比上年增长30.37%;普通高中33所,在校学生4.12万人,比上年增长15.4%;普通初中142所,在校学生22.25万人,比上年增长4.9%;小学2474所,在校学生76.53万人,下降0.8%。中小学布局逐步优化,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42%;小学在校生巩固率97.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73.69%。全年扫除文盲3.78万人。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和科技推广成效显著。组织实施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32项,年末全市拥有独立核算科研机构2个,科技活动人员80人,科技三项经费达到169万元。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6131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60人,中级18246人,初级3657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卫星电视收转站1137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2.51%,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0.22%,报刊、杂志以及图书出版的发行量不断增加。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就医条件和用药安全有较大改善。全市医院共有病床508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852人,其中职业医师、职业助理医师2553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29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参加全省比赛共获奖牌73枚。其中:金牌20枚,银牌27枚,铜牌26枚,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8.49‰,死亡率为7.45‰,自然增长率为11.04‰。年末常住总人口为507.5万人。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70元,比上年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41元,比上年增长12.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竣工住宅面积79.28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223.13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9.5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72%,比上年降低了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3%,比上年降低3.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