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昭通市统计局

昭通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5日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昭通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工作全局,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生产加速、需求旺盛、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加快项目开发建设这个重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实现了“十五”计划和当年的预期发展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5年,据初步核算,昭通市生产总值(GDP)达169.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9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65.70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56.76亿元,增长7.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220元;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得到加强,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0.3:34.8:34.9调整为27.8∶38.7∶33.5。

价格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4%,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3.9%,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4.1%和4.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8.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5%,部分产品价格回落。

就业和再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5.15万人,比上年增长1.85%。其中:乡村从业人员248.8万人;国有、城镇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14.74万人。全年2.7万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年末全市结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72万人,比上年减少1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9%。到2005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5.06万人。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景气区间运行。2005年,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呈逐季攀升态势,四季度为124.49,比一季度提高5.06点;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企业景气指数四季度为117.27,比一季度提高9.56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继续增收困难不少;二是物价上涨压力增加,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产品成本的传导滞后影响将逐渐显现,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三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消费率偏低;五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部分生产要素紧张,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等。

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1.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特色农业效应进一步凸显,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瓜菜等农产品持续增长,粮食产量受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减产。农业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提高。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54.8∶5.0∶36.8∶0.3:3.1,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畜牧业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471306公顷,比上年增加8255公顷,增长1.8%,烤烟种植面积30922公顷,增长7.5%;油料种植面积15269公顷,增长9.4%;蔬菜种植面积61448公顷,增长10.9%。

畜牧业增长加快。全市畜牧业产值为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年出栏肉猪222.41万头,增长7.7%;出栏牛11.48万头,增长11.5%;出栏羊25.36万只,增长11.6%。肉类总产量23.97万吨,增长7.7%,禽蛋产量1.43万吨,增长4.4%;牛奶产量1935吨,下降5.9%。水产品产量3527吨,增长33.4%。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63千公顷,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9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88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70315万瓦特,增长0.0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03万吨,增长2.6%;农村用电量25964万千瓦小时,增长11.4%。年内解决农村人畜饮水226.35万人、150.67万头。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96亿元,共有5.12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全市新建农村沼气池347口;帮助4062户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实施苹果低改4.43万亩,建立优质蚕桑基地2万亩。以冬洋芋、反季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达40.38万亩。

三、工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社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9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6%。实现工业增加值4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3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23.18亿元,增长26.49%;重工业增加值14.61亿元,增长12.7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0.49亿元,增长14.57%;集体企业完成0.24亿元,下降22.68%;其他企业完成7.62亿元,增长29.5%。

重点行业作用明显,能源和原材料生产提速。规模以上工业中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煤炭开采洗选业新增利润3.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108.3%。全年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2.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4.8%,煤炭开采洗选业增加值增长41.4%。分产品看,原煤、发电量、水泥、化肥、碳化钙、卷烟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4.15%、10.1%、15.51%、6.21%、29.34%和2.18%。

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92%,比上年提高4.32个百分点;产销协调、衔接较好,工业产品销售利税率为40.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工业资金利税率为34.3%,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4.59%。实现利税28.71亿元,比上年增长34.9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5亿元,比上年增长63.6%。在各类投资中,基建与改造投资66.14亿元,增长85.8%;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2.6亿元,增长60.49%。工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最大亮点,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3.6亿元,比上年增长63.9%,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3.5%,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其投资增量占全社会投资总增量的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