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8 遵义市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50万元以上投资建成投产项目302个,新增固定资产28.2亿元。全年通过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煤炭开采6万吨/年,水力发电1.13万千瓦,水泥36万吨/年,新建公路33公里,改建公路359.9公里,新增中小学校学生席位15563个,新增医院病床99张,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6.1万吨,白酒1.8万吨,移动通信基站设备52个/年。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816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365公里。全市公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4.8亿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4.07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年末电话用户达55.62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为8.2户/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为37.5户/百人。年末全市通电话村达1796个,占全部村数的78.1%,农村电话普村率为2.9户/百人。年末全市有移动电话用户53.8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3.7%。

旅游业继续发展。全年国内游客1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2亿元,增长710.0%。入境海外游客810人次,外汇收入24.3万美元。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市场销售走旺。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49.65亿元,增长12.7%;农村(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6.59亿元,增长1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3.9亿元,增长11.4%;餐饮业11.98亿元,增长19.9%;其他行业0.36亿元,增长71.4%。以住房、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逐步形成。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全年实现商品销售5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实现利润总额21461万元。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3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进口1131万美元,增长22%,出口4181万美元,增长27.2%。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进展。全年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9个,实际利用外资1253万美元。引进市外项目336个,引进市外资金26.67亿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增加。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8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7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6669万元,增长16.7%;地方财政支出完成383527万元,增长13.8%。

金融机构存贷余额增加。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4146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9.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45625万元,增长19.9%;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65707万元,增长12.0%。

保险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03年全市保险业务总收入60667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7666万元,增长3.0%。人寿险保费收入41928万元,增长45.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2472万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11528万元,人寿险赔付2712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136.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5万人。其中高等学校在校生13829人,中等专业学校11615人,普通中学474008人,职业中学9544人,小学851774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9.2%。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进展。年末有县以上政府研究与开发机构8个,从业人员206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152人。经费支出4566万元。年末有民营科技企业56户,从业人员5110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128人,全年研究开发支出1524万元。

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84701人,其中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5657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58个。其中公共图书馆13个,藏书91万册。博物馆3个。年末全市有广播电视台1座,乡镇广播站216个,广播覆盖率为79.2%。电视覆盖率88.3%。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27个,医疗床位9987张,卫生技术人员13001人,其中中西医生5367人,护师、护士3037人。全市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571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全面发展,全年成功举办县以上运动会234次,参加运动员15万人。年末全市达到国家锻炼标准人数79万人。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38226万元,比上年增长279.3%,大气总量浮微粒年平均值0.09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8.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55.9%,比上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1.9%,比上年上升了32.9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为33.2%;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1.9%。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51.2平方公里。全年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18个,完成限期治理投资额407万元。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根据市计生局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5.0‰,死亡率为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根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总人口为733.8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5.55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6元,实际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1919元,实际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840元,增长4.4%。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248元,增长2.1%,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5台,电冰箱88台,洗衣机91台,家用电脑18台。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80台,电风扇60台,洗衣机31台。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657个,城乡各类福利院床位3300张。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7.8%,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救济人数20422人。

注释:国内生产总值和有关产业产值指标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