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克服非典疫情给经济造成的影响。结合遵义实际,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扩大开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调控目标,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全市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总量增加。初步统计我市完成生产总值31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96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19.1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2亿元,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4283元,比上年增长10.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1.2:36.6:32.2变化为29.4:38.0:32.6。第一产业首次降到30以下。全市上下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中心城区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作得到普遍重视。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升0.9%,其中粮食上升3.7%,油脂上升11.2%,鲜菜下降11.0%,肉禽及其制品上升3.7%;蛋类下降0.5%,水产品上升1.4%;烟酒及其用品类上升0.7%;衣着类下降0.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9%;交通和通讯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5%;居住类下降1.1%。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成效。2003年末,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97.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6万人,比上年增长1.2%。国有及集体企业职工有所减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有所增加。全市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企业等单位年末在岗职工28.21万人,比上年增加1.18万人。增长4.4%。职工平均工资10984元,增长9.0%。 全市上下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年末有各种职业介绍机构80家,职业培训机构21家。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城乡低收入居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活力不够强。 二、农林牧渔业 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烤烟、油菜籽产量增加,粮食产量下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26097公顷,比上年增加4142公顷,粮食总产量304.25万吨,比上年增产24.18万吨,增长8.6%。烤烟、油菜籽种植面积分别为59061公顷和134513公顷,分别减少3962公顷和472公顷;总产量8.68万吨和24.63万吨,分别增长0.3%和2.8%。蔬菜种植面积达103554公顷,比上年增长9.3%。特色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优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其他主要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1180吨,下降30.2%;茶叶7379吨,增长30.2%;水果86917吨,增长8.3%。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造林面积104172公顷,比上年增长81%。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46.62万吨,其中猪牛羊肉43.7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8%;禽蛋总产量29047吨,增长13%;牛奶总产量6108吨,增长22.3%。全年水产品产量14190吨,增长5.8%。 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进一步重视,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4.5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6万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平稳发展。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村土地流转逐步走向规范。乡镇企业在改革中稳定发展,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46.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169.31亿元,增长13.0%。其中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112.84亿元,增长3.9%。集体工业总产值4.93亿元,下降4.0%。私营企业总产值30.16亿元,增长88.5%;股份制工业总产值9.83亿元,下降1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5.22亿元,增长14.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总产值80.73亿元,增长3.5%,重工业总产值88.58亿元,增长21.6%。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烟酒等传统产业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工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90种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53种,下降的有37种。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市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产销率90%,上升1个百分点。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11.84亿元,增长6.9%。实现利税35.57亿元,增长23.7%;实现利润15.12亿元,增长38.7%。亏损企业亏损面36.9%,比去年下降3.5个百分点。亏损额2.94亿元,下降8.7%。 建筑业,全年完成总产值23.25亿元,比上年下降4.0%。实现利税总额1.17亿元,下降18.0%。全员劳动生产率1.33万元/人,下降5.7%。建筑企业施工面积571万平方米,增长4.0%;房屋竣工面积246万平方米,下降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国有经济投资54.16亿元,下降9.2%;集体经济投资4.95亿元,增长40.2%;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70.89亿元,增长65.7%。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完成46.19亿元和16.05亿元,增长40.0%和11.1%;更新改造投资19.66亿元,下降29.8%。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拓宽投资领域,用好国家投资资金,加大投资力度。三次产业投资总额增长。第一产业投资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3%;第二产业投资40.16亿元,增长29.5%;第三产业投资87.53亿元,增长17.6%。继续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公路建设、水利工程、能源建设和城市基础等重要投资领域得到进一步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