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8 凉山州统计局

凉山州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凉山调查队

二〇〇八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临特大自然灾害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严峻考验,全州上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呈现经济增速加快、运行质量提高、民生改善推进、发展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6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比全省增幅高5.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7.63亿元,增长5.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6.12亿元,增长2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7.33亿元,增长1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4%。人均GDP达到12896元,比上年增加2498元。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8.9:41.4:29.7调整为28.1:43.9:28.0。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73.95亿元,增长19.0%。其中,一产业增加值52.96亿元,增长6.1%;二产业增加值143.87亿元,增长26.9%;三产业增加值77.11亿元,增长14.6%。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8%,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6%。

市场物价结构性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4.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3.7%,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5.2%。在八大分类指数中,除衣着类指数略有下降外其余类均为增长,其中食品类、烟酒类、居住类分别上涨10.3%、2.7%、4.9%。

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深入落实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机制。全年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投入3.74亿元,增长24.47%,省下达我州扶贫资金7472万元。到年末,全州又有4.5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不平衡,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仍较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主要产品价格下降,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农业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了一大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农村经济呈现出增产增收、全面发展的局面。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7.63亿元,增长5.4%。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经济作物增产增效。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34万公顷,增加0.21万公顷,增长0.43%,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69.5%;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达14.04万公顷,增长12.1%,其中:优质水稻播面4.66万公顷,优质小麦播面3.79万公顷,优质玉米播面4.86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06.25万吨,比上年增产7.16万吨,增长3.6%,平均亩产284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多减少,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62万公顷,增长38.1%,产量2.59万吨,增长38.3%;烤烟播种面积5.34万公顷,增长66.9%,产量12.08万吨,增长63.0%;蔬菜播种面积5.30万公顷,增长13.4%,产量175.15万吨,增长17.6%;水果产量55.42万吨,增长21.0%。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为重点,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62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包括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4467公顷,年末全州森林覆盖率达42.38%。森林保护工作继续巩固,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0.1%。以下,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100%。

畜牧业发展加快,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大力推广科技运用,发展畜牧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州畜牧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出栏肉猪570.41万头,增长11.3%;羊出栏385.91万只,增长6.4%;牛出栏40.40万头,增长15.6%;家禽出栏2268.69万只,增长19.8%。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0.69万吨,增长10.9%,其中猪肉产量44.14万吨,增长11.3%;羊肉产量7.87万吨,增长3.4%;牛肉产量4.76万吨,增长13.6%;家禽肉产量3.64万吨,增长20.9%;牛奶产量3.58万吨,增长11.6%;蚕茧产量1.78万吨,增长11.2%;水产品产量2.65万吨,增长5.5%。实现畜牧业产值122.69亿元,增长13.4%,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49.2%。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累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3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18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2.9万吨,增长7.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51.93万千瓦小时,增长23.4%;农村用电量为52248万千瓦小时,增长17.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凉山”战略。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98.56亿元,增长2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4%。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末达到354个,比上年增加6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314.35亿元,增长34.2%,实现增加值152.74亿元,增长33.4%。支柱产业增长快慢不一,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43.69亿元,增长55.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39.16亿元,增长24.4%;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5.78亿元,下降1.1%;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0.84亿元,下降8.2%;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13.91亿元,增长37.3%,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98.22亿元,增长30.9%。完成新产品产值20.29亿元,增长39.2%。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原矿产量2116万吨,增长35.9%;生铁产量95.23万吨,下降10.3%;成品钢材产量93.58万吨,下降12.7%;农用化肥7.35万吨,增长100.6%;啤酒产量14.39万吨,增长93.8%;发电量603451万千瓦小时,增长27.1%。

受金融危机影响,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76亿元,增长26.3%;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33.11亿元,下降10.9%;利税总额为52.48亿元,下降5.7%;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4.7%,比上年下降26.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6.53%,比上年下降5.5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02次,比上年提高0.2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3.4%,下降6.1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93万元/人,增长20.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8.0%,比上年上升11.6个百分点;亏损额3.77亿元,增长215.1%;产销率94.9%,下降2.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