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继续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年开展各类科普培训180期,培训2.4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6.19万份,接受咨询人数达3.48万余人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传播先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全州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道孚、白玉、丹巴、巴塘、新龙、得荣等6县“两馆一所”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铁索桥、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群、甘孜白利寺和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孚惠远寺的抢救性维修和保护规划的编制进展顺利;组织省州专家成功打造《康定情歌》、《梦幻康巴》两台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并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中获得殊荣;全年创作歌舞节目15台、文学作品90余部(篇),舞蹈节目67个、美术作品435件、书法作品110件、摄影作品130件;以传统节庆和重大活动为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以送歌舞演出、送图书、送电影为主要内容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借助艺术节、文博会等平台,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的推介,《康定情歌》、《梦幻康巴》两台大型节目已与有关文化公司达成商演协议,100余件文化产品在“中国西部(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成功推出。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采编水平日益提高,节目内容日渐丰富,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十一五”期“村村通”工程规划全面完成,民族语译制中心工程通过验收,数字电影放映试点工作率先开展,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甘孜广播电台开播汉语新闻,甘孜电视台推出藏语新闻和少儿节目,一批优秀作品在国家、省级评比中获得较好名次。2006年末,全州有广播电台1座,播出节目1套,调频转播发射台66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3.1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有电视台1座,播出节目2套,电视转播发射台850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3.5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州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4.33万户,比上年增加400户。 据统计,2006年我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1577万元,增长25.2%,占全州GDP比重1.93%,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面进展顺利,地方病防治工作全面开展。全年建成232个村卫生站(室),村级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44%;全州有12.38万农牧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面;包虫病、结核病等地方病防治普查工作全面开展。2006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625个,床位2765张;卫生技术人员3865人,其中,执业医师1289人,执业助理医师804人,注册护士732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305人;妇幼保健机构19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149人,注册护士46人;乡镇卫生院324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682人,注册护士17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丰富多彩,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体育产业发展良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全州人口总数的33%;参加全省十运会,取得7金、3银、7铜的优异成绩;加强户外体育资源管理,全年接待国内外登山团队11支;体育彩票销售量大幅上升,全年销售体育彩票930万元,增长2.1倍,筹集公益金达56万元。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狠抓舆论宣传、法制建设、污染控制工作,全州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依托新闻媒体,扩大社会影响,稳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强化法制建设,构筑依法行政基础;加强污染控制,确保环境质量,8户重点工业企业按期完成治理任务,依法划定313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市及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得到加强;自然保护区清理整顿成效显著。 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较好态势。2006年全州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439起,死亡131人,经济损失728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1%,12%和8%。 十一、人口 2006年末,全州总人口930509人,比上年增加15002人。总人口中,男性472643人,女性457866人;农业人口782178人,非农业人口148331人。男女性别比为103.2:100,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 总人口中,藏族732047人,占78.7%;汉族165651人,占17.8 %;彝族26151人,占2.8%;其它民族6660人,占0.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州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670元,增长14.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4元,增长14.8%;人均消费性支出6668元,增长10.3%。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82元,比上年增收172元,增长13.13%。其中,工资性收入250元,增长12.84%;家庭经营收入1654元,增长11.4%;转移性收入130元,增长26.85%。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53元,增长6.74%。 20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54亿元,同比增长10.06%。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7.93亿元,同比增长13.61%;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4.61亿元,同比增长6.01%。 全州年末城乡从业人员55.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9万人,增长4.31%。城镇单位在岗职工5.8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93人,下降3.78%。其中,国有单位减少2123人。乡村从业人员45.0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6万人,下降0.79%。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09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13人,“4050”特殊困难群体再就业32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城乡低保和农村扶贫工作得到加强,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州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2.23万人,下拨城市“低保”资金2213万元,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人员6.69万人,支出救助金1337万元;全年投入各项扶贫资金23754万元,实施新村扶贫工程99个,移民扶贫工程283户,全州有2.64万名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有1.81万名相对贫困人口实现了越温脱贫;全年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8000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全州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2.95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9562万元,征缴率100%。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17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774万元,征缴率100%。全年为4200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为348名失地农民提供了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县18个,占100%,参保人数8.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3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