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中共阿坝州委、州人民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和“绿色立州、科教兴州、旅游富州、水电强州、依法治州、稳定安州”的工作思路,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重点,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加大投资开发力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州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01年,在投资、旅游、居民收入等要素的强有力的拉动下,国民经济一改过去平稳低速增长的态势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呈两位数增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未有的,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林牧渔业结构得到有序调整,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继续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加大交通、水电等行业投资力度,投资完成总额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业蓬勃发展;财政增收,金融运行良好。全年全州经济总量再上台阶,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亿元大关,达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1.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3.5个百分点。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0.3亿元,增长1.1%;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4.6亿元,增长13.3%,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增长7.8%,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29.3%;第三产业增加值15.3亿元,增长15.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增长11.7%,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增长8.2%,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0.6亿元,增长11.1%。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30:35:35调整为26:36:38,呈“三、二、一”型,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并呈回升态势。据茂县城调队调查,2001年该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2,非食品价格指数106.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23.9,消费品价格指数100.0,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99.5,衣着类价格指数101.2。 劳动就业得到加强。年末实有下岗职工1344人,发给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271万元,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557人。全州共有失业人数7026人,失业率4.0%。 二、农业 2001年全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把农牧业放在首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工程,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和“人草畜”三配套建设力度,狠抓畜种和品种结构的调整与改善,积极推进“科技兴农”战略,以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为突破口,加大农牧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和强化配套服务。全年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043万元,增长1.8%,其中:农业产值49762万元,下降0.6%;林业产值16336万元,下降1.0%;牧业产值74914万元,增长4.2%,渔业产值31万元,下降3.6%。 全年加大了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农业内部结构继续得到有序调整,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播面减少,主要农产品产量正常下降。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植树造林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7612公顷,其中:营造经济林1062公顷,防护林3655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5415公顷次,新育苗面积169公顷。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1年全州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400公顷,新建各类水利设施183处,建农田排灌渠178条20万米,新增蓄引提水总量8.4万立方米。年末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万瓦特,通汽车村1022个,增长3.2%,通电话村258个,增长36.5%,农村用电量10484万千瓦时,增长5.8%。 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逐步发展壮大,乡镇企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年末乡镇企业总数16623个,比上年增加283个,乡镇企业产值达48468万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企业产值1048万元,增长10.4%;工业企业产值16560万元,增长10.5%;建筑企业产值2960万元,下降1.3%;交通运输企业产值15699万元,增长1.7%;批发零售贸易、旅游饮食服务业及其他企业产值12201万元,增长10.6%。年末乡镇企业从业人员32946人,比上年减少1060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2001年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抓大放小,调整结构,培育支柱,开拓市场,稳定发展”的思路,把搞好国有企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提高工业生产质量,改善企业经济效益。全州工业经济在资金紧缺、市场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培育了一些增长点。促进了工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25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5769万元,增长10.1%,其中:轻工业产值18864万元,增长17.7%,重工业产值136905万元,增长8.6%;国有工业产值66822万元,下降14.9%,有限责任公司产值6O529万元,增长64.3%。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产值18827万元,增长25.6%;大中型工业产值94063万元,增长11.9%;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45397万元,产销率为93.3%,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状大,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全年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资产达643263万元(不含映电),比上年增加107118万元,增长20.0%,固定资产达358703万元,增长20.6%,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349061万元,增长32.8%,流动资产245705万元,增长20.1%,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209372万元,增长2.4%。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14616万元,增长1.7%,创利税24536万元,实现利润11926万元。亏损企业为35个,比上年减少2个,亏损面为35.7%,比上年上升2.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653万元,比上年减亏1428万元,下降23.5%。 建筑业,全州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35个,比上年增加4个,实现总产值13177万元.增长2.5%,实现竣工产值8627万元,下降10.0%,完成房屋竣工面积11.3万平方米,增长1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