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专利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1-10月全市专利申请29件,比2004年增加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2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4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将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向高潮。挖掘本土文化亮点,突出生态优势,精心打造《千秋蒙顶》主题晚会。弘扬民间文化,展示蜀风神韵,配合省文化厅成功组织了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民族民间艺术巡游展演活动。收集、整理了全市优秀旅游歌曲共六首,传唱本土优秀旅游歌曲,为我市文化兴旅和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出版精品画册《雅安汉代石刻精品》、《雅安新出土两种汉碑》以及系列精品画册《西蜀雅州—诗、书、画、印精品》。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完成了雅州廊桥历史文化展厅的设计、布展和开馆工作,展示雅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成功组织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少儿歌手电视大赛.雅安赛区的比赛,在决赛中获全省团体总分第一名。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6名。组织了雅安市首届旅游文艺三项大赛,比赛共决出创作奖9个、表演奖51个、组织奖3个、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30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市群众文艺演出和创作水平。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全年完成新增有线电视用户9100户,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全年目标任务7000户的30%;“村村通”工程,今年省局下达给我市目标是177个,“村村通”工程点的建设全面完成;城市改造建设地埋工程6.288公里,改造21个光接点,熔接光纤625芯;县乡光纤联网任务今年是29个,其中芦山1个已于11月17日完成并通过市局验收,宝兴4个乡镇已完成2个(民治、盐井),天全4个乡镇12月中旬完成,汉源20个乡镇,因为移民,整个县乡联网工作暂停;自然盲村今年99个,其中雨城区23个,汉源50个,天全县26个均已完成。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市加快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4个。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24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1316个,床位4706张;卫生技术人员6591人,其中,执业医师1858人,执业助理医师789人,注册护士1202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1.4%,较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71.6%,与去年同期比较上升了0.7个百分点,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为77.0%,与去年同期比较下降了2.5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为80.4/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7.2‰,与去年比较分别下降了5%和4.2%。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促进全市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全面、协调发展。我市射击运动员在2005年四川省射击锦标赛上夺得男子小口径手枪10米60发慢射和女子气步枪50米40发第一名。我市射箭运动员在代表四川省参加福建漳州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射箭项目个人淘汰预选赛和全国射击锦标赛中夺得冠军。2005年我市选手在世界杯皮划艇德国杜伊斯堡站女子双人皮划艇1000米的比赛中取得第七名成绩。6月11日我市水上运动学校男子龙舟队出征“2005中国成都锦江龙舟邀请赛”在十三支参赛队伍中获得季军。成功举办雅安市第五界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来自七县一区十六支代表队参加了本届运动会设立的初、高中组男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4x100米竞跑和跳高、跳远、三级跳、铅球44个项目的角逐。有16人在11项刷新雅安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最高记录,5人的比赛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66人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全年市本级和各区县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211”和“1+1”四级网络工程建设要求稳步推进,有力的保障了我市全民健身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 “十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力促进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五”期间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13.1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9倍。实施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共350项,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44项,授权专利128件。现有省级技术中心企业5户、专家大院7个。新产品产值率达18.9%,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不断进步。教育资源重组初见成效,组建了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9629万元,排除中小学危房19.3万平方米。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4%,比“九五”末提高2.8个百分点;初中升高中比例达69.6%,比“九五”末提高近20个百分点。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效防控了非典、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完成全市9个疾病控制中心建设,改造了一批基层卫生院。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比2000年下降0.5个千分点。新建了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和文物、文博基础设施,文艺创作繁荣,新闻出版、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大幅上升。群众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51人,各级环境监测站2个,环境监测人员24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68项,完成投资1809万元。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14.5平方公里。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已达9个,面积187757公顷。全市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1个。 十二、人口 全年出生人口17916人,人口出生率11.61‰,比上年低0.2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6817人,人口死亡率4.42‰;人口自然增长率7.19‰,比上年增长2.76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11099人,年末总人口154.32万人。全市城镇化率29.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