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紧密结合广安实际,抓住有利时机,克服各种困难,加快广安发展,继续推进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之年,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农业喜获丰收,工业快速增长,城乡市场活跃;金融形势稳定;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GDP246.3亿元,增长12.8%(以2004年经济普查GDP为基数,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3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1.6亿元,增长19.7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4亿元,增长10.6%。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9.8:33.8:36.4变为27.7:37.2:35.1。从三次产业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3.8%,拉动增长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5.5%,拉动增长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0.7%,拉动增长3.9个百分点。 发展环境:农业减税到位,农民负担减轻;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明显,以民为本的发展观念和增长方式正在形成;企业景气指数不断攀升,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44.7点和139.9点,分别比全省平均指数高出21.9点和11.2点。 民营经济:2005年广安民营经济的支撑作用更明显。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8.37万户,注册资本金47.77亿元,其中私营企业2499户。民营经济2005年实现增加值119.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增幅居全省第11位。占GDP的比重达到48.5%,比2004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实现入库税金6.80亿元,同比增长16.8%,税收占国税、地税总收入的57.2%。 劳动和就业: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成效。2005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25.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7万人。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企业等单位年末在岗职工10.6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72人。其中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员15.04万人,比上年增加0.73万人,增长2.9%。 全市上下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8%。年末有各种职业介绍机构41家,职业培训学校61家。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电、煤、油、运供求矛盾突出,城镇就业、再就业压力大; “三农”问题依然突出;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大,影响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林牧渔业 2005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45.5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85.8万吨,比上年增产5.09万吨,增长2.8%。特色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优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油菜籽种植面积为4.14万公顷,增加0.10万公顷,产量4.85万吨,增产4.2%;蔬菜种植面积达4.7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1%,产量166.91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他农产品:蚕茧总产量3263吨,下降27.9%;茶叶682吨,增长1.6%;水果23.58万吨,增长6.8%。种植业向科学化调整,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林业“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建设及造林绿化效果显著。2005年,全市人工造林面积6334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867公顷。2005年新封山育林面积6567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8%。 主要畜产品:肉类总产量45.91万吨,其中猪牛羊肉39.0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9.3%;禽蛋总产量6.92万吨,增长9.0%;牛奶总产量2130吨,增长2.5%。 全年水产品产量5.88万吨,增长11.3%。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533处,投入资金1.86亿元,完成土石方2253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千公顷。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4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长0.06%。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4.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0%。农村用电量3.04亿千瓦小时,增长9.1%。化肥施用量(折纯)9.95万吨,增长3.0%。 2005年扶贫攻坚工程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实施47个省定贫困村和14个市定贫困村新村扶贫工程,共改建和新修村级道路353.1公里,新修便民路245.6公里,有效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打井3923口,修蓄水池、山坪塘244口,基本解决了群众饮水难和农田灌溉难问题;建村级卫生站42个,建学校19所,基本解决了贫困户就医难和上学难问题。对农村特困人口实行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313.3万元,救助21095人;对中小学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12.74万人享受政策补助。 农业产业化迈出新的步伐。2005年,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各类生产基地186.6万亩,带动农户41.19万户。农村外出劳务人员达88.9万人(市外),实现劳务收入45.3亿元,增长8.0%。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取得显著成绩。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1.9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9.52亿元,同比增长30.55%。增加值绝对增量为13.1亿元,排全省第15位;增加值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9位。全年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9.43%,排全省第3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04亿元,同比增长44.6%。其中:轻工业产值33.3亿元,同比增长44.1%;重工业产值70.7亿元,同比增长44.8%。 全市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煤电建”三大产业鼎足之势打破,新的“食电煤建”产业格局形成。2005年食品、电力、煤、建材工业分别完成产值24.8、24.2、15.9、12.7亿元,共计7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四分之三。 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25种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18种,下降的有7种。 建筑业:2005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7.52亿元,比上年下降0.9%。实现利润总额2.12亿元,增长1.0%。年末从业人员8.9万人,下降0.5%。建筑企业施工面积772.18万平方米,增长5.0%;房屋竣工面积428.25万平方米,下降4.3%,竣工房屋价值22.26亿元,下降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