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8 宜宾市统计局

六、贸易和旅游

社会消费品市场日趋旺盛。200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5.47亿元,下降4.55%;集体经济零售额5.58亿元,增长4.52%;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50亿元,增长18.8%。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6.38亿元,增长11.47%;餐饮业零售额13.48亿元,增长28.22%。

城乡集市贸易活跃。全年成交额为35.4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进展。2002年,海关进出口总额1914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15%。其中,出口总额10965万美元,增长81.6%;进口总额8184万美元,减少16.22%。实际利用国外、境外资金271万美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53个,履约152个,协议引进市外国内资金56.46亿元,实际到位14.84亿元。

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53万人次,增长32%;旅游收入11.2亿元,增长35%,其中,旅游创汇70万美元,增长40%。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为23.71亿元(含基金收入和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增长16.1%(增幅按2001年财政预算基数对比,下同),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6亿元,增长19.67%。地方财政支出为32.49亿元,增长8.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45亿元,增长6.38%。

金融运行平稳。2002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8.13亿元,同比增加26.72亿元,增长13.27%;贷款余额156.71亿元,增加11.73亿元,增长8.08%。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合计547.01亿元,增长12%;现金支出合计554.61亿元,增长12%。货币净投放7.60亿元,下降7%。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保险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年保费收入4.74亿元,增长28.1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48亿元,增长12.5%;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26亿元,增长36.88%。参加人身保险人数达117.76万人。保险赔付总额1.53亿元,增长43.37%。

八、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526所,在校生81.9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1.2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0.8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93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1.11万人,小学在校生53.22万人;幼儿在园人数为9.56万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扫盲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我市十区县全面进入“普九”教育的巩固阶段。

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得到清理和规范。2002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文物管理机构8个,博物馆5个。广播人口有效覆盖率达94%,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591个(不含村卫生所、个体门诊),病床位10107张(不含村卫生所、个体门诊),卫生人员18584人(含村卫生所,下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215万人(含村卫生所),其中,医生6200人(不含村医生),护师、护士2664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2人,拥有医疗床位19.4张。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参加省级以上比赛项目获奖牌共99枚,其中,金牌18枚,银牌48枚,铜牌33枚。全市有从事体育教育的职工165人,专职教练40人;业余体校8所,在校学生1680人。继续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53万人。有739所学校、39.93万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达标”活动。举行全民健身活动144次,参加全民健身人员达26.79万人。

九、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2002年,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869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4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6.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615元,比上年增加372元,增长8.77%。农民人均纯收入2301元,比上年增加114元,增长5.2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31.77亿元,同比增加18.41亿元,增长16.24%。

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围绕跨越式发展和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环境污染形势仍较严峻。

十、社区建设、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

2002年末,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有城镇社区服务设施658个,从业人员2616人,农村社会保障网络51个,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58个,床位2839张。全市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范围的人员有9.5万人,发放城镇“低保”资金3687万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范围的人员有0.23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8万元。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955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0.99万人。全年实发养老金37344万元。有23.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试点工作取得较大成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十个区县均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为21.0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1.7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3.67万人。

十一、人口与就业

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12.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98万人,农业人口427.44万人;男性人口268.38万人,女性人口244.04万人。当年出生人口4.83万人,人口出生率9.4‰;当年死亡人口3.02万人,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3.5‰。

2002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含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单位)为27.75万人,比上年增长3.98%;全部在岗职工年末人数26.78万人,比上年增长2.67%;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1.4万人。全年安置失业人员就业1.92万人,但城镇就业矛盾仍然较突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36%;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4.5%,比上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除国内生产总值为快年报数据,其余为正式年报数据。

2、国内生产总值、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