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继续稳定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达到2043万人,比上年增长0.4%,客运周转量10.17亿人公里,增长4.04%;公路货运量1445.6万吨,增长35.9%,公路货运周转量7.2亿吨公里,增长11.5%;公路通车里程4566公里;内河货运量102万吨,下降19.12%,货运周转量1496万吨公里,增长42.97%;水路客运51万人,下降25.93%,客运周转量676万人公里,增长16.15%;内河航道里程137公里。 邮电业务收入完成33953万元。全市电话(座机)用户达到20.16万户,比上年净增3.36万户,其中:城市11.67万户,增长15.9%;乡村8.5万户,增长26.2%。全市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6.7部。移动电话新增97116部,达到17.94万部,比上年增长1.2倍。 六、贸易、旅游 商贸流通渐趋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3亿元,增长3.2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7.7亿元,增长4.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3.4亿元,下降4.6%;集体经济3.5亿元,下降2.4%;个体私营经济23.7亿元,增长7.3%;其他经济9.8亿元,增长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24.1亿元,增长3.1%;餐饮业5.1亿元,增长6.6%;制造业1.8亿元,增长3.0%;其他行业2.9亿元,增长8.8%。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活跃,全年商品成交总额达到26.7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一定成效。全年实现外贸调供总值18268万元,比上年增长4%;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905万美元,增长20%。 旅游事业持续发展。2001年新辟旅游线路1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2.5万人次,增长11.6%,国内旅游收入4.03亿元,增长12.2%,接待境外旅游者402人次,减少4%,旅游创汇8.73万美元,增长19.6%。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实现59522万元,比上年增长8.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739万元,增长4.55%;上划省级财政8130万元,增长6.65%,上划中央两税15653万元,增长4.02%。财政支出160972万元,增长59.56%。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88.26亿元,净增11.33亿元,增长14.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4.99亿元,增长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78亿元,净增8.70亿元,增长15.0%。各项贷款余额达到9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7.02亿元,减少23.7%;中长期贷款余额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5.1%。银行现金收入274.54亿元,现金支出274.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19.6%,净回笼货币2184万元,比上年增加13884万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4817万元,增长44.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67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9250万元。财产险赔款金额3063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1931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7项,其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12项,科技产业15项,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7项,重点组织申报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8个。建立子项目6个,开发新产品15个。全市取得科技成果35项,其中:地(市)级16项,县级17项。专利申请16项,专利授权10项。建立市、县科技试验示范园4个,生产力促进中心6个。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3所,其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各类职业中学校11所,普通中学251所,比上年增加1所;小学校点2330个,比上年减少275个。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388人,比上年下降35.1%,招生3258人,增20.3%,在校学生8135人,增7.6%;有教职工779人,其中专任教师671人。中小学在校学生46.6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教职工28875人,其中,专任教师2374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9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3.41%。年末幼儿园数142所,比上年减少83所;城乡在园幼儿5.5万人,比上年下降16.4%。全年参加大专、本科自学考试人员12744人次,年内有663人获得大专、本科毕业证书。各类大专院校录取学生4169人,比上年增长28.2%;成人高校录取5335人,下降15.2%;中专中师录取4037人,比上年下降5%。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45.4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94.76%;有线电视台6个,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87座,卫星地面站151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66%。电影观众人数达到248.8万人次。 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013个,病床7915张,卫生技术人员11535人。农村卫生院298个,病床2874张,卫生技术人员3476人。村设医疗点237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4749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94.4%。卫生防疫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开展。全年举办各种运动会256次,参加运动会的群众达到8.09万人次,中小学生体育达标24.56万人。获省级以上运动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4枚。 十、人口与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303.22万人,净增0.63万人,增长0.2%;其中女性146.59万人,占总人口的48.3%;非农业人口56.12万人,占总人口的18.5%。计划生育率达到98.41%,比上年上升0.0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3885人,出生率7.8‰;死亡人口18731人,死亡率6.12‰。人口自然增长率1.68‰。 十一、物价、人民生活及劳动就业 2001年,我市市场物价总水平在食品类和服务类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呈现小幅上涨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定基比)为102.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3,结束了长达三年的下跌局面。在所调查的八大类居民消费品中,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4.0%,食品类上涨2.6%,其余五类(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仍呈小幅微降态势。 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22.0万人,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4.8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111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7.2万人。年末下岗职工人数为24738人,比上年增长3.7%,年内通过各种途径累计实现再就业19250人。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劳动报酬7342元,比上年增长10.8%。 城镇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因灾减少。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43元,比上年净增加248元,增长5.39%,人均消费支出4151元,增长8.0%,恩格系数为0.39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元,比上年减少7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54元,增长3.3%,恩格尔系数为0.5797。全市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637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46.3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