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运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08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199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5.52亿人公里,增长6.5%;公路货运周转量15.86亿吨公里,增长7.7%;水运客运周转量162.2万人公里,增长3.3%;水运货运周转量71万吨公里,下降55.6%;铁路客运量285.63万人,增长14.5%;铁路货运量251.7万吨,下降0.2%;民用航空客运量14.63万人次,增长12.7%;民用航空货邮运量2754吨,下降4.7%。 邮政、通讯业稳定发展。全市有邮政局(所)426所,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6亿元。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通讯公司在绵阳运行良好。通讯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4.7亿元,增长9.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达116.05万户,增长5.9%,其中住宅电话55.3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60.18万户,增长27.5%;国际互联网用户21.13万户,增长14.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0.1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87亿元,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4.58亿元,财政支出70.88亿元。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29.45亿元,比年初增加84.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4.45亿元,比年初增加49.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4.3亿元,比年初增加38.9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3298.4亿元。各类保险保费收入13.99亿元,增长25.2%,其中:人身险10.48亿元,财产险3.51亿元。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3.2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成果显著。全市共组织申报国省两级科技计划项目349项,争取资金5994万元,同比增长35%。“军转民”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共组织30家企业申报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其中14家已经获得认定批准。到目前,我市已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共申请专利667件,专利授权259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2225所,在校学生92.95万人,专任教师4.35万人。 高等教育逐步发展壮大。全市现有普通高校11所。2006年招生2.37万人,在校本(专)科生7.12万人,毕业生1.55万人,专任教师3415人。 基础教育飞速发展。年末全市有小学1171所,在校小学生36.7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303所,在校学生32.02万人。本科硬上线率连续六年全省第一,万人比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8所,2006年招生2.99万人,在校学生7.17万人,专任教师2485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91.4万册,比上年增加1.8万册。文化馆10家,文化站218个。乡镇广播电视站264个,广播覆盖率95.1%,电视覆盖率95.2%。全市公开发行报纸5种,报纸印数3108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51万份,地方性图书491种,印数44万份。 城乡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12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65个,卫生技术人员1.14万人,执业医师6486人,注册护师、护士4099人,医院床位数1.34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共举行各级各类运动会125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08次,累计参加人数达131万余人。全年累计销售体育彩票7400万元。承办了“2006年亚太职业体育舞蹈锦标赛”、“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全国拳击锦标赛”、“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监管和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全市有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污水处理厂4个,污水日处理能力增至22.6万吨。市区日处理700吨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已投入使用。市区烟尘控制面积81.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面积57.2平方公里。 2006年全市空气质量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优良天数330天,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要求,空气质量良好。城区共布设噪声监测点213个,声级监测覆盖面积34.05平方公里,年度平均声级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Ⅱ级标准。 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较好的态势。2006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342起,死亡376人,均比上年下降13.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740起,死亡267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3.7%和8.6%;工矿商贸事故57起,死亡58人,比上年下降6.6%和13.4%;火灾489起,死亡8人,分别比上年下降7.6%和27.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小幅增长。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33.3万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男性人口277.01万人,女性人口256.3万人;农业人口403.7万人,非农业人口129.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8‰,人口死亡率为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计划生育率为92%。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54元,比上年增加853元,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909元,增长7.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62元,比上年增加283元,增长8.9%;农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2609元,增长6.2%。全市城镇在岗职工30.9万人,比上年增长0.8%;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575元,增长15.8%。 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1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20.2万人,当年新增1.5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市劳务输出达98.29万人,新增9.61万人。全市2.84万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数44.8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数40.08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75元/月,有11.2万城镇居民和6.2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失业保险金标准为357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57个,床位数7419张。 注: 1、《公报》中使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绵阳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 3、工业产值绝对数及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生产总值及分产业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