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绵阳市统计局 2007年3月8日 2006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绵阳加快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一年。一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勇拼搏,围绕“三大要务”,突出“六个重点”,彻底摆脱了近年来发展低迷的状况,绵阳经济开始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一、综 合 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GDP 560.84亿元,增长13.9%,高出“十五”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GDP增长速度在全省各市州中上升3位,排名第八。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1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5.34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9.32亿元,增长11.4%。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7%,二产业的比重为43.7%,三产业的比重为35.6%,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4.24亿元,增长18.9%,占GDP的比重为45.3%,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 物价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上涨2.5%,比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工业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类价格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4.8%。 企业预期经营形势向好。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55,比上年上升5.84点。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140.42,比上年上升20.33点。 科技城实现快速发展。科技城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2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43.51亿元,增长2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88亿元,增长23.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36亿元,增长14.8%。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43亿元,增长6.3%。其中:农业产值81.66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7.36亿元,增长7.1%;牧业产值93.65亿元,增长8.9%;渔业产值9.21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5亿元,增长7%。 农作物播面扩大,产量下降。农作物总播面65.6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7%,其中粮食播面43.1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3%。由于干旱,全年粮食总产量210.27万吨,比上年减产3.5%。其中:大春粮食减产7.1%,小春粮食增产5.9%。油料产量27.02万吨,减产1.3%;蔬菜产量158.56万吨,增产16.5%;水果产量30.19万吨,增产1.5%。 绿化造林成绩显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7%。全年国家无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03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02万公顷。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全年收获大宗林产品1.45万吨,其中:油桐籽2266吨、棕片3676吨、核桃5988吨、生漆42吨。 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牧业产值93.65亿元,增长8.9%。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比种植业高出6个百分点。全年出栏肉猪586.38万头,增长9.7%;出栏家禽1.08亿只,增长11.5%;期末生猪存栏327.62万头,增长2.7%。肉类总产量达64.22万吨,增长13.3%;牛奶产量2.38万吨,增长8.6%;禽蛋产量16.13万吨,增长8.6%。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积极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水产品养殖,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全年水产品产量达8.2万吨,比上年增长9.4%。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新增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户,新增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4.67亿元,增长29.5%。完成劳务培训35.8万人次,劳务输出114.5万人,劳务总收入51.3亿元,增长18.8%。投入扶贫资金1.85亿元,完成1.2万户、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0户,比上年新增14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8.8亿元,增长21.3%;实现工业增加值161.1亿元,增长29%,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六个主要工业城市中排第一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74户,比上年净增8户。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5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4.4%,同比增长27.6%。其中:五户创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9%,较上年增长21.3%。 六大产业集群实现较快增长。六大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90.65亿元,增长17.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5%。其中,建材、纺织、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食品工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增幅均达到20%以上。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9.2,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7亿元,比上年下降43.9%;实现利税总额23.09亿元,比上年下降14.8%。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有建筑施工企业216户,建筑业完成总产值65.43亿元。房屋施工面积817.2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48.4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35亿元,增长25.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3.44亿元,增长30.2%;更新改造投资53.60亿元,增长19.5%;房地产开发投资37.84亿元,增长30.5%。大项目投资占投资总额的67.9%。计划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74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75.83亿元,占投资完成额的41.8%。 房地产销售市场活跃。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518.33万平方米,增长13.1%;商品房销售面积233.82万平方米,增长17.6%,实现销售额43.15亿元,增长33.4%。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全面繁荣。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7亿元,增长14.9%。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59.09亿元,增长14.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5.03亿元,增长18.4%。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3.5亿元,增长40.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到62.45亿元,增长40.8%。接待国内旅游者1031.57万人次,增长36.5%。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引进内资项目1020个,到位资金151.11亿元,增长43.9%,其中国内省外资金占51.8%。引进外资1.45亿美元,增长31%。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进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26.2%;出口总额6.11亿美元(含代理出口),增长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