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攀枝花市统计局

邮电通讯业保持较快增长。1999年,全市顺利实现电信与移动通信的分离。九月,联通进入我市,移动通讯又添生力军。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4亿元,比上年增长44.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16亿元,增长2.4%,电信业务总量2.58亿元,增长48.70%。全市邮路总长度1186公里,农村投递线路1423公里。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4.72万门,比上年增长23.7%。年末无线寻呼基站14个,总容量21万户,比上年增长23.5%。年末市话用户达到10.1万户,同比增长23.2%。农话用户4651户,增长58.4%,移动电话4.02万户,增长92.3%。

六、贸易外经和市场物价

经过改革开放20年“量”的积累,商品供应“相对过剩”,“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近两年来,我市经济进入调整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慢,社会购买力减弱,而农村消费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巨大的农村潜在市场短期内还难以转化为现实市场。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居民消费已从吃、穿、用等温饱型消费向娱乐、保健、旅游渡假等享受型消费转化,使服务性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居民购买力分流,收入向股市、住房、教育、保险等投资方面转移。以上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我市消费品零售市场的高低。1999年,我市城乡消费市场稳中趋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市区零售31.2亿元,增长3.6%;县的零售2.2亿元,下降7.6%;县以下的零售2.3亿元,增长11.3%。非公有制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在全市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3.7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38%,比上年增加7个百分点。一批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等新的销售业正在兴起。

对外开放取得一定进展。外贸工作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发展速度减缓带来的各种困难,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合作,拓展新的贸易领域,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全市出口创汇16662万美元,同比下降2.4%,其中,地方出口创汇1054万美元,下降32.8%。利用外资保持了一定规模,共利用外资1070万美元,下降24.8%,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340万美元。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589人次,旅游创汇35.26万美元。全市已有8家旅行社,一批重点景点建设步伐加快,旅游支柱项目正在培育中。据抽样调查资料统计,1999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184元,同比增长1.3倍,旅游已成为1999年城镇居民消费一大热点。

市场物价持续走低。自98年下半年物价回落以来,物价总水平连续18个月下降,已大大低于我市物价控制目标。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巨额减收因素导致财政收入下降。199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8.66亿元,下降13.4%,地方财政支出11.71亿元,下降9.6%。

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运行平稳。1999年国家第七次调低存款利率,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我市金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秩序保持稳定。年末各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1.58亿元,同比增长10.8%,各项贷款余额122.27亿元,同比增长8.5%,全市银行现金净投放2.61亿元,比上年下降80.32%。

保险业平稳发展。1999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进入我市,全市4家保险公司累计承保金额314亿元,与上年持平。保费收入1.87亿元,增长2.9%,其中:企业财产险收入0.25亿元,同比增长45%。全年赔款支出0.45亿元,综合赔付率为24.1%。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方兴未艾。1999年,全市认真实施“科教兴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农村科技、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民营科技四个重点。以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为契机,加大发展高新技术工作力度。全市共完成各类科技项目387项,比上年增长18.7%。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7项,增长42.5%,其中: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0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99年,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普通中小学663所,职业中学5所,技工学校5所。小学、中学、中专、大学在校学生达13.6万人,教职工1.25万人。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4%,初中生巩固率96%。

成人教育取得一定成绩。年末有成人大中专学校(站、点)58所,在校学生0.7万人,毕业0.7万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77所。社会力量办学33所,教职工264人,在校学生3888人,毕业3363人。

1999年,全市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学生4146人,比上年下降13.4%,其中:专科以上院校录取1550人,增长8.2%,中专录取2596人,下降22.6%。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1999年我市群众文化、专业艺术丰富多彩,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文化市场、新闻出版规范管理。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国50周年、迎澳门回归、迎千禧年系列文化活动。全市有文化机构96个,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48万册。专业艺术团体6个,演出252场次,观众21.9万人次。一批优秀作品入围全国、全省评奖。“扫黄、打非、禁盗”取得一定成效,共收缴各类非法书刊、制品2.5万册(盘),净化和规范了文化市场。

1999年,重点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奔小康工程”,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明确,工作如期推进。年内,市有线电视信息传输中心建成使用,全市已拥有电视台和转播台97座,发射功率5.89千瓦,卫星地面站2234座,比上年增长12.6%,广播覆盖率达90.4%,电视覆盖率为92.1%,比上年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技术、预防保健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60个,其中:医院109个,卫生技术人员8740人,比上年增长7.7%。其中:医师3030人,护师、护士2230人。年末实有病床5428张,其中:医院4447张,农村卫生院623张。全市有农村卫生院77所,乡医疗点37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65人。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1999年我市成功举办了四川省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这是我市成立以来承办的第一个全省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年内,21支运动队参加全省各类比赛共获得奖牌54枚。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活跃,举办了元旦越野赛、重阳节登山赛、国庆广场大型体育表演等社会体育活动。在全市259所学校开展了体育达标工作,达标施行面为100%,达标率为94.9%。

十、人口与就业

人口规模继续扩大。1999年,全市居民总户数为28.56万户,总人口101.80万人,比98年增加1.29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再见成效。人口出生率12.77‰,下降0.4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03‰,人口自然增长率7.74‰,比上年降低0.4个千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