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7 攀枝花市统计局

城镇从业人员减少。年末城镇从业人员24.34万人,减少4.2%,全部职工人数24.13万人,减少3.4%,全年职工工资总额20.67亿元,减少5.5%,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入。1999年,全市所有区县都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对象人数合计达29669人次,保障资金投入总额205万元,比上年增长23倍。全市有617户国有、集体企业和253户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参加了养老金社会统筹保险,总人数分别达到25万人和1.75万人,较上年分别增长24.1%和4.7%。农村参加养老保险年末在保人数4.9万人,下降28%。社会福利事业稳固发展。1999年全市有社会办敬老院29个,比98年增加7个,床位501张,收养334人。

十一、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由于国家提高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水平,适当增加了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使城镇居民收入有一定提高,但收入增长速度放缓。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6元,比上年增加3.28%,扣除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820元,比上年增加614元,实际增长13.8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452元,占42.1%,比上年下降2.36个百分点。

199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81元,比上年增加111元,增长4.9%,考虑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96%。

住房、医疗、教育、保险等方面的改革使城乡居民对未来支出的心理预期增加,储蓄居高不下。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1.76亿元,比年初增加7.2亿元,增长11.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增加6.9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增加0.30亿元。

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城市住宅竣工面积57.86万平方米,增长61.57%,农村住宅竣工面积23.97万平方米,下降11.09%。据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年末城市人均居住面积8.8平方米,有87%的居民户已拥有1/3产权或全部产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6平方米。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有环保监测机构7个,当年竣工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1个,完成投资1809万元。对一批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了限期治理,完成限期治理项目9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511万吨,工业废气处理量689.87亿标立米,工业废水处理率98.22%,工业废气处理率82.19%。

注:⑴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⑵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产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⑶年末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