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公路运输取得较大发展,隆雅路富(顺)荣(县)段改建工程完成投资20011万元,建设通乡油路(或水泥路)78.4公里,完成通村公路214.52公里,已建成乡镇客运站24个。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243.2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5.18公里,二级公路258.55公里,三级公路252.01公里,四级公路1061.61公里,等外公路2601.95公里,高速公路54公里。全年公路完成客运量11530万人,较上年增长11.9%;完成客运周转量204000万人公里,较上年增长11.8%。完成货运量3180万吨,较上年增长10.5%;货运周转量完成83250万吨公里,较上年增长10.8%。水运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沱江航道和釜溪河,航道全长560公里,拥有客运船只507艘,完成客运量99万人、客运周转量762万人,完成货运量181万吨、货运周转量3501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新增电信光缆长度1031皮长公里,达到7167皮长公里,互联网络快速发展,新增国际互联网用户2.4万户,达到10.46万户。长话业务电路超过2.81万路。全年邮电实现业务总量14.89亿元,增长23.2%,邮电主营业务收入8.14亿元,增长14.6%。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97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3.4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8.9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4.44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99万户,年末达到63.48万户。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116.91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百人。 旅游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接待游人627.41万人次,增长30.3%,实现旅游总收入40亿元,比上年增长69.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0.43万美元;确定在沿滩卧龙湖水库建设中国盐卤浴养生度假基地。中国盐史公园一期工程完成。在灯会期间重点对釜溪河城区进行了美化亮化工程,推出彩灯观光之旅旅游线路,2006年釜溪河观光带接待观光休闲人约120万人次。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6.24亿元,比年初增长11.4%。各项贷款余额125.0亿元,比年初增长10.5%。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9.06亿元,支出61.38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2.33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65亿元,增长28.8%。其中财产险收入1.45亿元,增长16.9%;寿险收入5.16亿元,增长30.3%。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额1.72亿元,增长17.0%。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9391万元,增长19.1%;寿险赔付金额8170.5万元,增长19.7%。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有高等院校2所(四川理工学院和自贡电大),在校生人数超过3万人;全市普通中学142所(包括九年制学校),在校生人数15.71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人数0.45万人,初中11.17万人。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9.87人全部免除学杂费,其中:小学20.08万人,初中9.7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学校升学率84.5%,高考录取率64.6%,超全省平均录取率14.6个百分点。全力推进四所中专学校的合并重组,新组建的自贡市职业技术学校将于2006年3月30日正式挂牌。 科技进步成果丰厚。我市已成为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形成了科研设备配套、技术力量较强的多层次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全市有各类科研机构6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万多人,其中自然科研机构14个。2006年,我市共组织申报93项市级重点科技项目,省级科技项目44项,国家级科技项目43项,共新立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76项,共获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591万元。全市28项科技成果中,达到国际水平的7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9项,省内先进水平的2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在2006年巴蜀文艺奖的评选中,新编大型川剧《刘光第》获戏剧类一等奖,是全省惟一获此殊荣的文艺作品,杂技《倒立飞砖》获杂技类金奖。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56场,观众达148万人次。重点文物保护得到加强,荣县大佛、吴玉章故居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也行文将全市现存19座天车纳入了文物保护范围。专业艺术团体演出1136场次。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3个。剧院影剧院3个。全市报纸出版3种,出版量1301万份,杂志出版5种,出版4.42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广播电台1座,节目2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91%,提高0.01个百分点;电视台1座,节目6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5%,提高0.06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37.12万户,较上年实际增加42739户。2006年实现广播电视广告收入1803万元,增长8.3%,有线电视收入3340万元,增长1.6%。 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富顺县、荣县、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被列为国家试点县,市委、市政府将自流井区列为市级试点区,全市四区两县全面开展新合试点工作。全市有182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参合率达79.8%,截至2006年底,全市受益47.97万人次,受益金额3780.01万元。2006年全市卫生机构694个,人员10871人,床位7303张,卫生技术人员8515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4033人,护师、护士2782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7人、医院床位2.30张。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489万人次;医院总诊疗人次数为273万人次。全市二甲以上医院9家,市一、四医院已经达到了3甲医院。 体育活动取得新成绩。我市参加省级竞赛获金牌36.5枚,其中在省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获金牌34.5枚,奖牌127.5枚,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列全省第三名。新建全民体育健身路径达到4条。檀木林体育馆等主要体育馆使用率达9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35%,国民监测体质600人次。 十、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完成了一批工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态流域治理等项目。2006年我市空气质量属良,达国家二级标准,达标率为81%;全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2分贝。积极开展了老污染治理工作,在省政府限期治理8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德兴能源公司综合利用发电厂和童寺水泥公司两家企业进行限期治理。 十一、人口 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9.95万人,常住总人口为276.43万人,出生人口2.1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9‰;死亡人口1.89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6‰;人口自然增长率1.3‰。常住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01.12万人,城镇化率36.58%。市辖区常住人口为136.7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0.3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