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自贡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9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自贡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稳步发展的势头,多项经济指标创10年来的新高,经济的基本面表现良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和环境更加协调,为“十一五”开了个好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扩大,增长速度加快。地区生产总值(GDP)32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速比上年快0.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创历史最高位次。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9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47.56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增加值114.45亿元,增长10.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63%、45.83%和35.54%。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带动经济增长0.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68.1%,带动经济增长10.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的贡献率为67.8%,带动经济增长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6.1%,带动经济增长3.85个百分点。 在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157.53亿元、增长17.4%,占GDP的比重为48.9%,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略有上涨。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涨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构成均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非食品价格上涨1.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在企业生产价格方面,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涨幅比上年回落7.6个百分点。原燃材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6%,涨幅回落8.7个百分点。 财力逐步改善,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财政增收较快。财政总收入为24.68亿元、增长30.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3亿元、增长19.3%,创11年来的新高。财政支出32.96亿元、增长34.9%。税收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税收完成22.06亿元、增长16.2%。其中国税收入突破12亿元,达到12.54亿元、增长12.7%;地税完成9.52亿元、增长19.6%。 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工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工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下滑;二是消费价格上涨过快;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业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等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二、农业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在遭遇了严重旱灾,又面临农产品市场价格上半年下滑的考验,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5.87亿元,增长5.3%,农业增加值59.98亿元、增长4.2%,比全省平均快1.2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4位,川南第1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9.81万公顷,增长5.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27.3万亩,产量达到123.31万吨,下降1.8%;蔬菜产量达到115.5万吨、增长6.5%。油菜籽、花生、蔬菜、甘蔗、草莓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产值达20.4亿元,占种植业产值51.2%。 畜牧业稳步回升。猪牛羊肉产量24.08万吨,增长5.0%;生猪出栏278.5万头、增长6.2%,肉羊出栏183万只、增长0.5%,家禽出栏4963.6万只、增长14.9%。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8.5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1%。水产品产量5万吨。 林业发展持续推进。继续实施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全年参加义务植树145.6万人次,义务植树650万余株,大力实施“四旁绿化”工程,植树1077.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4.4%以上,比上年增长1.13个百分点。林业生产得到较好发展,全年人工造林0.35万亩、封山育林1.32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43.21亿元,增长24.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8%,拉动GDP增长9.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6.1亿元,居全省第8位;增长30.9%,并列全省第8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3%,拉动经济增长8.9个百分点。各经济类型工业和主要行业全面增长,其中机械工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实现增加值58.3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5.0%;增长40.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8个百分点。东方锅炉(集团)股份公司成为我市首户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9.34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45.28,比上年提高6.08点。完成销售产值341.5亿元、增长33.3%;产销率为98.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41亿元,下降7.2%。 建筑业较快发展。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35亿元,同比增长11.6%。全市四级资质及其以上建筑业企业有154个,完成总产值35.26亿元,增长19.3%;企业期末从业人数5.6万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4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2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75亿元,增长27.6%。民间投资48.33亿元,增长20.0%。农村投资完成9.22亿元,增长14.8%。从投资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30.82亿元、增长34.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8.10亿元、增长28.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71亿元、增长33.2%。在总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7.10亿元,增长7.6%,能源工业完成投资5.58亿元,增长83.3%。 城市建设成就显著。新开工水涯居大桥、火井沱大桥、鹅儿沟大桥、沿滩新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仁济医学中心汇东校区、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四氯化碳转产四氯乙烯工程等8个重点工程项目,竣工十字口大桥改造工程、高滩水库工程、龙汇隧道工程、威宜路工程及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等6个重点工程项目。全年完成整治城区背街小巷51条,新、改建公厕15座,改造垃圾库10座。新购“迷你巴士”公交车15辆。全年完成棚户区新开工建设面积40.72万平方米。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7亿元、增长14.9%。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9.71亿元,增长14.0%;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27亿元,增长16.0%。从经济类型看,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82.69亿元,增长16.3%,占全社会的68.3%;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增长2.2%、5.1%。从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零售额19.58亿元、增长22.5%,继续稳居行业之首。 对外经济成绩显著。组织实施了新材料基地和优势产业的招商活动、组织参加或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活动5次,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全市进出口总额为4.36亿美元,增长29.6%,其中出口创汇2.12亿美元,增长35.5%。引进市外资金1.09亿元,其中省外资金1.09亿元,实际到位外资669万美元。全年全市开发出口新商品7个,新增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8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