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17%。新组建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2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其中国家级中心5个。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全年授权专利4994件,增长8.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54件,增长43.9%。全年下达9个重大专项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5家,高新技术产品362个。签订技术合同3770项,增长40.6%,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9.82亿元。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9件,增长11.8%;著名商标279件,增长8.1%。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有博物馆18个,档案馆48个,文化馆41个,艺术表演团体95个。公共图书馆43个,藏书858.47万册。出版发行报纸58980万份,各类期刊4560万册,图书10180万册(张)。有线电视用户430.77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42.6%,其中数字电视用户68.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0%。 年末卫生机构241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4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4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43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42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7.0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8.3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86万人,注册护士2.39万人。1807.17万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增长1.4倍。 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230万人,占总人口的38.5%。全年获国家级比赛金牌7枚。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16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35万人,增加50.06万人。城镇化率48.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10.1‰,上升0.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3‰,下降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8‰,上升0.4个千分点。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4.0。 全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人数为220.84万人,平均工资23098元,比上年增加3883元,增长20.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5元,增长18.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0907元,增长17.7%;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99元,增长14.1%;人均财产性收入249元,增长29.0%;人均转移性收入2999元,增长17.0%。城市人均消费支出10876元,增长15.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0%。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8平方米。 图8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比上年增加635元,增长22.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59元,增长19.0%;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640元,增长21.5%;人均转移性收入266元,增长42.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7元,增长14.6%,其中用于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20.4%、3.8%、11.9%、17.3%和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80.84万人,比上年增长20.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84.67万人,增长11.0%;参加失业保险196.65万人,增长1.9%。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6.10万人,增长2.0%。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83.32万人,增加2.04万人,增长2.5%;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71.85万人,增加67.56万人,增长15.7倍。 十三、移民与扶贫 全年完成库区移民安置5.17万人,累计搬迁库区移民107.4万人。还建各类移民安置房屋130.9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1392户库区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引进对口支援经济合作项目116个,资金60.80亿元。实施移民技能培训2.62万人,市外输出移民劳务工2.08万人。消除库区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2963户,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中3242人实现了就业。全年完成动态移民投资14.22亿元。 全年扶贫项目扶持农户人数344万人,绝对贫困人口由53万人减至50万人。全年安排财政性扶贫资金5.95亿元,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5300公里,异地扶贫搬迁4335户,生态移民搬迁2486户。20.1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 十四、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耕地面积223.91万公顷,比上年净减少2871.99公顷。全年耕地面积开发增加2137.62公顷,复垦增加236.49公顷,整理增加2715.30公顷,其他增加1.39公顷;生态退耕减少2460.41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225.19公顷,灾毁减少191.15公顷,建设占用减少4880.84公顷,其他减少205.20公顷。 全年水资源总量640.2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8.3%。年平均降水量1241.10毫米,增长33.5%。年末5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2.58亿立方米,增长39.5%。整治病险水库214座。新造绿化林地6万公顷,增长1.7倍,完成造林面积90公顷,增长1.7倍,新增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6个,森林覆盖率为32.0%。 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56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3种,非金属矿产38种,水资源矿产2种。初步探明各类矿产地917处,其中中小型规模以上的394处。探明各类矿产地中,金属矿产地417处,非金属矿产地500处,其中煤炭矿产地359处。 全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达到289天,比上年增加2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065毫克/立方米、0.044毫克/立方米和0.108毫克/立方米。全年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天数的比例分别为95.0%和5.0%。酸雨频率为66.3%,上升9.5个百分点。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水质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197人,比上年下降7.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53人,下降22.0%;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8.05人,下降5.2%;煤矿百万吨死亡7.64人,下降17.8%。全年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331人死亡,下降6.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9.26人,下降14.5%。 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70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74.68万公顷,绝收7.42万公顷。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重庆统计年鉴2008》为准。其中,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 “314”总体部署是指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为重庆工作“定向导航”,高瞻远瞩地作出了三大定位,确定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构成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三大定位,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四大任务,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