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重庆市统计局

邮政电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4.04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121.95万门,新增电话用户58.9万户。全市电话装机总容量达到329.9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5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7.2万户,寻呼用户71.2万户,电话普及率为6.9%,其中主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32.6%。公用电话、IC电话也有较快增长。

六、国内商业

外资商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崛起,商业企业中的连锁店、超市、专卖店等新兴商业业态迅速发展,全市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53.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从城乡分类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总额305.28亿元,增长9.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8.41亿元,增长8.0%;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消费品零售额115.99亿元,港澳台和外商经济7.38亿元,个体私营经济188.02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5.7%、增长136.5%和37.5%;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增长4.4%,餐饮业下降1.0%。集贸市场稳中趋旺,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411亿元,增长16.8%。

物价总水平持续走低。全年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4.5,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6.4,比上年分别下降5.5和3.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八大类项目中仅有居住类和服务类价格指数分别上升12.4%和4.8%。

七、对外经济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国际旅游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0.3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8.4%,其中:进口5.20亿美元,下降42.1%;出口5.14亿美元,下降34.1%。对亚洲、欧盟、大洋州的出口额分别为3.0、1.08、0.04亿美元,分别下降了47.3%、1.7%和1.1%,但对美洲、非洲的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21.9%。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071亿美元,下降70.0%。

全年协议利用外资金额4.9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3.3%,实际利用外资5.37亿美元,下降42.9%。全年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为0.20亿美元,下降24.55,完成营业额0.32亿美元,增长17.5%。

全年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16.37万人,其中港澳台同胞2.00万人,分别比上年下降38.0%和39.0%,旅游外汇收入0.88亿美元,下降16.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8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70.98亿元,增长16.0%。预算内财政支出137.70亿元,增长17.3%,其中地方一般性财政支出128.25亿元,增长21.9%。

金融形势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06.04亿元,贷款余额1358.6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1.1%和17.7%。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为483.80亿元,比年初增加55.44亿元,增长12.9%。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978.5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99.5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07.65亿元和54.99亿元。年末累计货币净回笼23.48亿元。

保险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年承包额2595.41亿元,保费收入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产险保费收入9.2亿元,增长3.1%;寿险保费收入13.5亿元,增长27.6%。产险赔付金额6.5亿元,寿险赔付金额3.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坚持“科教兴渝”战略,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两大主题,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环保工程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五大领域的产业化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0项,比上年增长31.4%,有113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全市签定技术合同3131份,技术贸易成交额8.66亿元,增长81.2%。申请专利1130件,授权专利539件,分别增长12.3%和59.0%。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近65亿元。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年又有11个区县(市)完成普九任务,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74%。全市22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8.32万人;279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6.08万人,比上年增加2.69万人;81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9.15万人,增长16.1%;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108.4万人和288.4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4%,初中入学率达到92.51%。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全市现有成人高校23所,在校学生人数6.7万人,比上年增加1100人。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师住房建设加快,新建教师住宅6500套。1998年全市共新建希望小学73所。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完成了人民大礼堂、劳动人民文化宫影剧场改造。大型歌剧“巫山神女”、电视剧“新华方面军”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第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重庆中葡世纪之声音乐周等大型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全市累计文化馆43个、公共图书馆42个、博物馆12个、档案馆49个。成功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上星传送和落地覆盖的目标,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达到5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6.9%和86.4%。全年出版各类报纸4.65亿份、各类杂志2532万册、各类图书1.17亿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以县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提前两年全部达标。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4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3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2个,妇幼卫生机构44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59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3.95万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88万人,其中医生4.34万人,护师、护士1.98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重庆运动员在第13届亚运会获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1枚,在全国成人及青年各种比赛中共获7个第一名,8个第二名,16个第三名。重庆围棋队荣获全国围棋锦标赛第三名,男篮、女子桥牌、象棋队进入全国甲级队行列。成功地举办了第6届世界杯拳击赛和举重、足球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比赛。完成了重庆体育馆改造工程,洋河体育场、涪陵和永川体育馆等一批大型体育设施竣工投入使用。

十一、人口和就业

人口增长得到控制,199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9.69万人,比上年增加16.7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19‰,死亡率为7.68‰,自然增长率为5.51‰。全市非农业人口14.03万人,占总人口的20.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人口2445.66万人,占79.9%,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全市年末从业人员1686.71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2%,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69.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城镇从业人员中,职工278.25万人,比上年末下降3.8%,三资企业和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115.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8%。全年城镇经济单位新增就业人员8.41万人,比上年减少1.6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