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7 重庆市统计局

重庆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一、综合

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力度的推动下,国民经济加速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71.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幅高于上年1.3个百分点,是重庆成立直辖市六年来经济增长较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5.78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26.45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28.87亿元,增长9.2%。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16.7:41.5:41.8调整为2002年的16.0:41.9:42.1。三大经济区经济全面增长。2002年,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5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渝西经济走廊完成609.96亿元,增长10.5%;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603.41亿元,增长10.4%。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53元,比上年增加698元。

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6,比上年价格总水平微降0.4个百分点。分类别看,衣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降幅较大,分别比上年下降了6.5%、4.4%和3.2%,食品价格下降1.3%,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1.6%,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4.1%。

就业人员有所增加。2002年,全市就业人员为1710.5万人,比上年增加13.5万人,增长0.8%,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40.4万人,比上年增长2.9%。非公有制经济及第三产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达477.4万人,比上年增长9.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14.1万人,比上年增长5.5%。2002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1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村经济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910.3万亩,比上年减少4.0%;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45.9万亩,比上年增加3.7%;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40.6万亩,比上年减少5.2%。全年粮食总产量1082万吨,比上年增长4.5%;油料产量35.0万吨,增长16.8%;蔬菜产量808.3万吨,增长3.6%;水果产量113.4万吨,增长16.4%。全市生猪出栏1781.7万头,比上年增长2.0%;牛出栏43.94万头,增长6.5%;羊出栏209.05万只,增长14.5%。全年肉类总产量152.4万吨,比上年增长3.1%;水产品产量21.2万吨,增长7.6%。

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起步较好。全年新增投入10亿元,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新增基地面积450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项目323个。一批具有重庆特色的天然香料、优质中药材、花卉苗木、优质柑桔深加工、出口创汇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

乡镇企业全年完成增加值3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实现利润45.59亿元,增长20.4%;实现税金37.48亿元,增长21.7%。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62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继续实施“七个一批”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和构建新经济发展“三大基础”两手抓,通过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0.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39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12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可比价,下同)19.8%,产销率达到98.1%。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完成总产值479.47亿元,增长23.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50强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74.08亿元,增长20.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6%。

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2002年列入全市重大资产项目破产计划的41户企业中,已有28户企业宣告破产并部分终结,三峡库区129户淹没企业依法破产关闭;全市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累计改制128户,改制面达到77%,国有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6%。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2002年全市95户重点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6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润19.59亿元,增长44.2%。

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出口取得好成绩。2002年全市完成新产品产值3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39.6%,新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3%,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工业品出****货值7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8亿元,比上年增长58.3%,其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32.92亿元,增长39.9%;50强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69亿元,增长21.0%。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0,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6.2%,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市四级及其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施工工程19564个,建筑施工面积8659.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竣工面积4693.99万平方米,增长8.1%;实现利润9.50亿元,增长4.7%;实现税金16.50亿元,增长13.0%。

四、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1.94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主城区电网改造投资8.65亿元。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投资82.15亿元,其中,市级39.99亿元,区县42.16亿元。新增和改造城镇道路352.15公里,竣工城镇桥梁(含立交桥)26座,隧道6座,新增广场27个,路灯34272盏;新增水厂7个,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8.99万立方米;新增和改造供水管道242.05公里,排水管道293.19公里;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场10座;新增公园9个,城镇公共绿地332.35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改造80.06万平方米,竣工城镇住宅1545万平方米。2002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