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百色市统计局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42.9%。

基础性行业投资进一步加强。在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68亿元,增长2.22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4.99亿元,增长65.76%,其中,工业完成投资64.93亿元,增长67.2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5.03亿元,增长90.25%,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仓储完成投资23.48亿元,增长1.01倍。

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百色水利枢纽,华银铝一期工程,坛洛至百色高速公路、西林县驮娘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工程、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广西平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广西洞巴水电有限公司、广西劲达兴纸业有限公司、那吉航运枢纽、田东电厂改扩建2*135MW机组工程等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58.8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完成额的33.5%。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7.5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资质等级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1万平方米,增长28.4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7万平方米,增长23.91%。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2亿元,比上年14.35%。分地域看,市区实现零售额10.33亿元,增长14.64%;县城实现零售额22.47亿元,增长15.35%;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5.92亿元,增长12.78%。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销售活跃,实现零售额41.07亿元,增长14.16%;餐饮业经营红火,实现零售额25.32亿元,增长11.1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0.11亿元,增长13.05%;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4.74亿元,增长18.64%;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2.54亿元,增长40.76%;个体经济增长29.71%;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0.66亿元,增长8.00%。

对外贸易喜忧参半。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8560万美元,同比增长8.06%,其中出口总额6943万美元,同比增长45.6%,进口总额11617万美元,下降5.3%。全年实现利用外资956万美元,同比下降43.6%。

六、交通、邮电、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增长。全市大力推进以公路建设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宽公路交通网络,水路运输方便快捷,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3.36亿元,同比增长22.7%。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3.24亿吨公里(不含铁路),增长34.98%;完成旅客周转量24.63亿人公里(不含铁路),增长19.76%。

邮电通讯业迅猛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61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2亿元,增长6.9%;电信业务总量16.99亿元,增长26.2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58.06万户,增长14.5%。移动电话用户达54.59万户,增长26.4%。计算机互联网用户8.04万户。

旅游业增势平稳。全年累计接待游客405.36万人次,同比增长58.2%,其中,接待国际旅游者2684人次,增长5.84%。实现旅游总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实现国际旅游收入288.2万元,下降5.37%。

七、金融、财政

金融运行态势稳健,信贷投放实现双赢。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76.55亿元,比年初增加30.73亿元,增长21.0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4.93亿元,增长25.3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6.24亿元,增长16.6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21.56亿元,比年初增加14.88亿元,增长13.95%。其中,短期贷款51.85亿元,增长29.76%;中长期贷款68.27亿元,增长6.13%。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5.96亿元,增长10.76%。

保险事业保持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84亿元;财险保费收入1.25亿元。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年财政收入完成32.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5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5%。全年财政支出39.74亿元,增长23.16%,职工工资发放,教育、农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及城市建设的各项支出得到重点保障。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效显著。全市科技工作以“富民兴百”为目标,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91项,其中农业科技创新项目58项,工业科技创新项目14项,创新能力建设项目17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攻关项目1项。

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发展。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百色学院申办成功。“普九”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全市8个县(区)全部通过了“普九”自治区级达标验收,人口覆盖率为78%。全市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为5962人,比上年增加3923人;上线率达39.61%。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37所,专任教师1.02万人,在校学生20.07万人;小学1677所,专任教师1.7万人,在校学生31.7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学生1940人;全市各类幼儿园342所,在园幼儿8.1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9%。

九、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县级公共图书馆12个,县级文化馆、艺术馆13个,博物馆、文化管理所13个,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3个,有电视台1座,电视站1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2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85.7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62.37%。《右江日报》不断提高办报水平,继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乡、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建立。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采供血机构、保健院等)26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1个,妇幼保健院1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90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6422张。卫生技术人员765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57人,注册护士2655人。农村卫生医疗保健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农村人口改水受益人口12.66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参加国际比赛获得金牌9枚,银牌2枚。全国比赛获得金牌21枚,银牌9枚,铜牌11枚。全区比赛获得金牌38枚,银牌20枚,铜牌44枚。体育基础设施和群众运动场所不断增加,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民体质进一步增强。

十、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市面貌继续改善。通过开展“城市建设年”活动,市区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取得新成绩。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688.1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476.87公里。自来水供水总量7690万立方米,用水人口54.87万人。液化气供气总量17803万吨,用液化气人口44.22万人。公共交通营运车辆331辆,年客运量1981.5万人次。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971.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