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9.4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48.1%。其中,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完成15725万元,防城港市西湾跨海大桥及配套公路完成8596万元,防城港宏源浆纸有限公司浆纸制造项目完成5000万元,防城港务局五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完成4168万元,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798万元,防城港岳泰有限公司厂房及办公综合楼完成3000万元,防城实验高级中学教学办公楼(加层)完成3000万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趋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2亿元,比上年增长7.9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86亿元,增长8.6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0.36亿元,增长6.81%。城市零售额增长快于农村1.8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31亿元,增长6.95%;餐饮业零售额2.93亿元,增长3.17%;制造业零售额0.59亿元,增长21.88%;其他行业零售额2.39亿元,增长20.7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06亿元,增长12.47%;集体经济零售额1.20亿元,增长13.38%;个体、私营、股份制等经济零售额22.96亿元,增长7.27%。城乡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年末全市共有城乡集贸市场72个,集市贸易成交额27.66亿元,增长8.9%。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87亿美元,增长41.35%,其中出口0.74亿美元,进口4.13亿美元,分别增长28.14%和43.99%。全年完成边境贸易额26.09亿元,增长40.15%,其中出口10.76亿元,进口15.33亿元,分别增长17.99%和61.43%。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7家,同比增加5家;新批项目合同外资额5149万美元,增长1.27倍。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2639万美元,增长28.42%。年末,全市实有“三资”企业96家,同比增加16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保持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2201万吨,增长5.6%。其中铁路运输997万吨,增长12.0%;公路运输1122万吨,下降2.86%。完成旅客运输量2286万人,下降3.58%,其中公路客运量2272万人,下降3.69%。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20万吨,增长15.50%,其中防城港完成1320万吨,增长18.28%。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8亿元(2000年不变价),增长9.9%。年末,市话交换机容量18.32万门,新增2.8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3.20万户,增长16.9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92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28万户,分别增长11.71%和36.10%;移动电话用户17.47万户,增长72.8%;电话普及率达到3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2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3.58万户,增长17.38%。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出现负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15.39万人,下降22.3%;实现旅游总收入3.56亿元,下降35.8%。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80万人,创汇291万美元。全市拥有星级饭店12家。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业认真贯彻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服务质量,保持了各项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73亿元,比年初增长12.5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12亿元,比年初增长1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66亿元,比年初增长11.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24亿元,比年初增长8.8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50亿元,比年初减少3.5%;中长期贷款余额15.18亿元比年初增长18.22%。各项货款中个人消费贷款6.79亿元,增长60.14%。全年现金收入380.97亿元,现金支出379.71亿元,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1.26亿元,同比少回笼0.95亿元。 保险业发展迅速。全年保费收入10046万元,增长13.42%。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3251万元,增长15.32%;人寿保险费收入6795万元,增长22.90%。全年保险赔付支出2324万元,增长8.04%。其中财产保险赔付支出1930万元,增长42.12%;人寿保险赔付支出394万元,减少2.9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4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0.47万人。全市共有县以上科学技术研究机构6个。全市科技经费投入183万元,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0项,其中自治区级4项。全年科技成果1项。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提高。年末,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所专任教师164人在校学生1436人。普通中学57所,增加1所,专任教师2546人,在校学生4.77万人,减少0.17万人。小学372所,增加15所,专任教师5067人,在校生8.72万人,减少0.15万人。全市各类幼儿园65所,在园幼儿1.62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8.86%,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为92.47%,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为29.3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县级以上剧场、影剧院4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4个,总藏书量19.5万册。全市有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各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2.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6.1%。全市共出版报纸241.9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全市各级政府增加了卫生投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个(妇幼保健院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4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370张。卫生技术人员188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75人,注册护师、护士644人。 体育事业开展活跃。全市运动员在各种比赛中,共获奖21项,其中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5枚。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88次,参加人数1.5万人次。发展等级运动员7人,发展等级裁判员3人,向上输送优秀运动员7人。中小学校体育达标率86.1%,其中达标优秀率为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