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南宁市统计局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48亿元,比上年增长61.31%,增幅提高32.5个百分点。商品房在建面积719.98万平方米,增长52.26%,其中住宅面积占79.32%;商品房屋竣工面积202.24万平方米,增长60.25%,其中住宅面积占85.02%;商品房销售面积185万平方米,增长55.28%,其中销售住宅163.31万平方米,增长50.67%;商品房销售额40.79亿元,增长50.06%,其中住宅销售额35.17亿元,增长54.43%。

五、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保持增长,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5893.57万吨,比上年增长11.49%。其中铁路运输393.48万吨,增长30.1%;公路运输4991万吨,增长9.67%;水路运输508万吨,增长17.59%;民用航空运输1.09万吨,增长17.2%。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017.06万人,比上年下降2.45%。其中铁路422.19万人,下降6.71%;公路6393万人,下降2.37%;水路141万人,下降0.7%,民航60.87万人,增长20.77%。南宁国际机场全年起降航班1.62万架次,比上年增加400架次。开通国内航线51线,国际航线3条。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16亿元,比上年增长6.67%。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邮政储蓄年平均余额比上年增长9.8%;发送特快专递98.6万件,增长21.83%。电信业务迅速发展,现代化通讯手段更加普及。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128.06万门,新增12.35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20.21万户,增长27.6%。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94.85万户,增长24.16%;乡村固定电话用户25.36万户,增长42.34%;移动电话用户147.65万户,增长96.53%。电话普及率达到41.74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4.69万户,增长32.65%。

六、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4.04亿元,增长13.7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0.94亿元,增长8.78%,城市零售额增长快于农村4.99个百分点。各种经济类型零售额呈不同的发展态势。国有经济零售额增长缓慢,实现零售额31.77亿元,增长1.09%,市场份额由上年13.85%下降为12.46%;个体、私营、股份制经济零售额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157.85亿元,增长37.15%,市场份额由上年50.71%提高到61.91%。批发零售额贸易业、餐饮业零售额均保持较快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73.32亿元,增长28.98%,市场份额达67.97%,比上年提高8.77个百分点。餐饮业受上半年“非典”影响,市场份额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年实现零售额32.92亿元,增长10.84%,市场份额为12.91%,比上年下降0.18个百分点。

各类商品销售呈现增长势头。全年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7.85%,其中肉禽蛋类增长9.01%,饮料类增长29.46%,烟酒类增长10.85%;服装类增长6.85%;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31.3%,其中洗涤用品类增长1.57倍;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增长2.7倍;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0.83%;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02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18.5倍;汽车类零售额增长7.9倍。通讯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汽车等大类商品成为市场销售的亮点。

商贸中心功能显著,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建材、装饰材料等生产资料专业市场,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各类农贸市场共478个,其中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市场18个。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达428.3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8%。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贸易增长快速。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6.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6%。其中出口总值5.11亿美元,增长25.52%;进口总值1.46亿美元,增长64.19%。贸易顺差3.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8%。市属进出口贸易摆脱了上年下降的局面,呈大幅度增长。在进出口总值中,市属企业完成进出口总值2.14亿美元,增长72.07%。其中出口总值1.44亿美元,增长45.34%;进口总值0.71亿美元,增长1.75倍。

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61项,比上年增长19.61%,合同外资额3.42亿美元,增长86.78%。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增长11.9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1亿美元,增长18.03%。年末实有三资企业546家,建成投产开业349家。

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星级宾馆48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15家。旅游业受“非典”影响下降。全年接待国外旅游者3.47万人,下降40.96%;国际旅游收入817万美元,下降44.63%。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141.07万人,下降3.92%;国内旅游收入61.52亿元,下降5.49%。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较快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3.4亿元,比年初增加88.61亿元,增长10.3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34.74亿元,比年初增加43.45亿元,增长14.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1.5亿元,比年初增加59.89亿元,增长15.2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59.77亿元,比年初增加189.57亿元,增长24.61%;全年银行现金收入2250.27亿元,现金支出2182.05亿元,收支相抵回笼现金68.22亿元。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险业务收入增加。全年保费收入1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6亿元,增长14.81%;人身险保费收入10.08亿元,增长14.60%。全年财产险支付赔款1.87亿元;人身险业务支付赔款0.8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保持稳定。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7万人,其中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8.38万人,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3.14万人。科研取得新进展。全年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358项。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1项,其中国内领先水平5项,国内先进水平8项,区内领先水平6项,区内先进水平2项。全年签定各类技术合同32项,合同金额达7.63亿元。市级科技项目总投资6.44亿元。全年专利申请581件,比上年增长29.4%,获得授权专利300件。

开发区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年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94.31亿元,比上年增长34.49%。其中,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4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6%;经济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8.04亿元,增长67.19%;华侨投资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31亿元,增长7.94%。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各级各类学校整体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拥有研究生培养单位6个,全年招收研究生1579人,比上年增加496人,在校研究生3521人,增加1043人;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8所,全年招生4.06万人,增加0.93万人,在校学生10.73万人;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36所,在校学生7.97万人,比上年增加0.48万人;全市共有技工学校20所,在校学生2.16万人,增加581人;全市共有普通中学432所,在校学生41.77万人,增长0.82%;全市共有职业中学37所,在校学生1.96万人,下降5.74%。全市初中毕业升学率58%,市区初中毕业升学率91.2%,全市小学毕业升学率98%,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11.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