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7 南宁市统计局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奋进,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9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0.18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265.63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0.36:27.19:52.45变化为19.12:27.94:52.9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2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0.75和0.4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862元,比上年增长9.61%。

市场价格总水平略有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2.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2.7%,居住类价格上升5.2%。除此以外,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7%,衣着类下降0.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交通和通讯类下降4.6%。

年末全市县以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50.49万人,比上年下降0.22%,其中在岗职工48.03万人,下降0.25%。

全市积极开辟就业渠道,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市16个街道办事处、128个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通过多种形式,帮助2.31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通过“4050”工程设置的公益性岗位,安置了4603名人员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7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45%。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6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24亿元,增长18.71%;一般预算收入中,完成各项税收31.51亿元,增长20.1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增长基础不稳固;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农业产值96.02亿元,增长0.52%;林业产值4.08亿元,增长5.49%;畜牧业产值41.05亿元,增长9.44%;渔业产值9.57亿元,增长6.69%。各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63.2%,下降0.43个百分点;林业2.68%,提高0.18个百分点;畜牧业27.02%,提高0.37个百分点;渔业6.3%,下降0.13个百分点。全年调减粮食播种面积10.28万亩,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49.1%上升到50.5%。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上升,水稻优质品种种植率40.82%,比上年提高2.03个百分点。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99.94万亩,比上年增加11.69万亩。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林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共造林22414公顷,比上年增长66.23%,其中材林9698公顷,经济林952公顷,防护林11757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8488公顷,育苗面积190公顷。退耕还林面积8798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66.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用排灌机械40.23万千瓦,增长3.98%;大型拖拉机1.9万台,增长4.68%;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0.31万部,增长27.39%;农用运输车0.91万辆,下降0.16%。全年农村用电量47817万千万时,比上年下降0.97%。化肥使用量(折纯)31.38万吨,增长10.26%。有效灌溉面积23515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93660公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村所占的比重提高。通汽车村达1388个,占村总数的97.4%;通电话的村1327个,占93.12%;自来水受益村达1092个,占76.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18亿元,增长16.97%。轻工业总产值114.65亿元,增长20.48%;重工业总产值87.53亿元,增长12.49%。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101.31亿元,增长15.38%,大中型工业产值117.82亿元,增长13.97%,股份制工业产值123.65亿元,增长22.4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产值25.61亿元,增长7.92%。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7.55%。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2.44%,比上年提高15.55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为4.18%,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5381元/人,增长20.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1亿元,增长92.14%;实现税金18.78亿元,增长16.53%。

建筑业增势强劲。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0.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213.16万平方米,增长32.18%;房屋竣工面积389.31万平方米,增长34.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随着“136”城市建设目标的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增幅提高9.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169.92亿元,增长38.87%。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96.99亿元,增长36.53%;更新改造投资27.78亿元,增长30.09%;房地产开发投资39.48亿元,增长61.31%。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1.62元;第三产业投资136.04亿。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33:18.61:80.06。投资主要集中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生产性城市基础设施事业方面。

2003年,“136”城市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2.7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5%。“136”工程按排项目115项,已开工建设101项,开工建设项目达87.8%。其中路桥项目53项,堤路园工程项目4项,水环境整治项目5项,信息化项目6项,城市供水项目4项,旅游、文化、体育、广场项目6项,园林绿化项目5项,公共交通项目8项,管道燃器项目1项,路灯项目4项,环卫项目7项,人防、消防项目2项,旧城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项目10项。年内,已建成投产使用和通过验收的项目共58项,占开工建设项目的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