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486992万人公里,增长6.25%,公路货运周转量284790万吨公里,增长6.23%。2002年末,全市公路总长度2477公里。民航运输起降架次达1.58万架次,开通的国内航线达51条,国际航线2条。 邮电通讯业继续快速发展,邮电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8%。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93.61万门,新增12.56万门。年末城市固定电话用户达68.29万户,增长28.39%,乡村固定电话用户6.75万户,增长26.40%,移动电话用户79.3万户,增长1.3倍。年末全市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为55.77部/百人。全市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22.45万户,增长67.0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4%,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9.79亿元,增长13.6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3.35亿元,增长2.05%。各种经济类型商业在竞争中共创市场繁荣,非国有经济仍是我市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年非国有商业零售额15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4.47%;国有商业消费品零售额28.44亿元,比上年下降2.11%。连锁、超市、专业店等现代营销方式、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诺玛特、深南百货、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国内外知名商业集团陆续入驻南宁,进一步激活了营销市场。餐饮业持续红火,全年实现零售额2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3%。 城乡集市贸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市共有城乡商品交易市场324个,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7.27亿元,比上年增长38.03%,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个。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经济形势转好,外贸进出口呈恢复性增长。2002年,全年进出口总值5.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出口总值4.48亿美元,增长3.96%;进口总值0.99亿美元,下降7.55%。在进出口总值中,市属企业完成进出口8390万美元,下降2.23%,其中出口6463万美元,下降5.12%。 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51个,合同协议外资额1.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9%和14.30%,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3%。年末实有三资企业495个,建成投产开业349个。 国际旅游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外旅游人数5.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0%,其中外国人3.67万人次,增长15.77%;港澳台同胞2.25万人次,下降10%。全年国际旅游收入1.22亿美元,增长10.12%。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金融机构继续改善服务,努力做好信贷及增加银行储蓄工作。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77.73亿元,比年初增加75.85亿元,增长10.81%。在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较大的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7.34亿元,比年初增加50.60亿元,增长18.2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33.89亿元,比年初增加107.40亿元,增长13.52%。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733.85亿元,增长17.05%,现金支出1680.01亿元,增长16.76%,贷币净回笼53.83亿元。 保险事业加快发展。随着人们风险意识增强,参保意识不断提高。全年保费收入1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8.6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3.32亿元,增长12.75%,寿险保费7.98亿元,增长36.71%。支付各类赔款2.3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2002年末,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2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2.03万人。 科研取得新成果,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242项,开发工业新产品110个,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13个,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级星火项目2项。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4项,其中国内领先水平8项,国内先进水平7项,区内领先水平9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45项,其中自治区级15项,市级30项。全年全市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3项,签约合同金额1.59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43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全国公共安全综合试点城市”。 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六个开发区共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2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5%。其中,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收入113.16亿元,增长30.61%;经济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收入9.55亿元,增长8.48%,华侨投资区实现技工贸收入2.22亿元,增长13.69%。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研究生培养单位6个,全年共招收研究生1083人,比上年增加254人,在校研究生2478人,增加737人;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8所,全年招生2.88万人,增加0.57万人,在校学生8.18万人,增加1.8万人,毕业生1.31万人;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42所,在校学生7.39万人,比上年增加0.66万人;技工学校22所,在校学生2.1万人,增加22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0.95万人,与上年持平,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64万人,增长0.11%。全市初中毕业升学率67.2%,市区初中毕业升学率90.1%,全市小学毕业升学率98%,学龄儿童入学率99.5%。成人高等学校8所,在校学生4.3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57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成功地举办了2002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第六届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暨2002年南宁国际教育展览会和2002年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我市文艺表演团体树立精品意识,创作了一批宏扬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如《绿城歌海》、《张大嘴与李干部》、《窗外有蓝天》等。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还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15个业余团队在广场演出达2180场,观众达102万人。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站)57个。电影放映单位87个,共放映电影1.65万场,观众达167万人次。全市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书量2574千册(件)。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全市广播覆盖率达96%,电视覆盖率达94%。全年出版报纸4.29亿份,杂志0.48亿册,各类图书1.99亿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完善。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不含个体),其中医院、卫生院99个,医院、卫生院病床位1.22万张,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6万人,其中医生7190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个。医学科研、卫生防疫成效显著。全市医疗卫生科研项目获区、市科委立项共31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2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8项。疾病控制工作显著,全年无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市区达98%,县区农村达90%,食品卫生总合格率89.5%,餐具卫生监督合格率81.6%,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9%。公民无偿献血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无偿献血者达6.05万人次,献血总量1203万毫升,保证了临床医疗用血。积极实施“光明工程”,为1663名城乡生活困难老年白内障患者提供了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