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6 潮州市统计局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参加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比赛取得好成绩,其中周新东获女子体操团体冠军、马少辉获男子体操团体冠军、张楚君获帆板冠军。另外,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单项竞赛共夺取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1枚。市组队参加省赛获得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22枚。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顺利举办迎“九运”别克杯火炬传递活动、市第二届“体育节”。各体育协会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和表演,成功承办粤东老年人门球协作赛。第十二届市运会取得圆满成功,1289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共有8人1队破8项市青少年游泳纪录,3人破3项市青少年田径纪录。全市中小学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29.33万人,达标率为90.4%,优秀率18.2%。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区绿榕路、南较路、开元路、新桥路等道路改造扩建工程全面竣工,缓解了市区交通拥挤状况。供电、供水能力提高。市区供电量4.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8%。市区日供水能力22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499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0%。市区绿化覆盖面积1285公顷,绿化覆盖率34.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市区生活垃圾全面实行袋装化,市区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市区和潮安县、饶平县县城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类质量标准。韩江潮州河段和黄冈河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类质量标准以上。市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2.4平方公里,覆盖率66.8%。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2%,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246.9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4.4万人。全市男性人口125.7万人,女性人口121.3万人。家庭户平均人口4.3人。当年出生人口2.6万人(计生口径),出生率为10.62‰,比上年下降0.5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5‰,比上年下降0.53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1元,比上年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3842元,比上年增长3.1%。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4亿元,比上年增长8%。城镇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8301元,比上年增长12.5%。

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6541元,农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051元,恩格尔系数(即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2.4%和49.0%。市区每百户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54台、电冰箱80台、空调66台、摩托车104辆、住宅电话106部、移动电话79部。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93台、洗衣机82台、摩托车50辆、液化气炉具136个、住宅电话72部。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2.2平方米,比上年略有增加。居民住宅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市区居民住房成套率为78.8%,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家庭配备有浴室、厕所的居民户比重由上年的87.5%提高到92.5%;使用管道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居民户比重由93.8%增加到95.0%。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17.6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1万人,增长9.4%;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6.9万人,增长1.1%;有5.5万职工参加工伤保险,有1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征收各项社保基金1.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社保养老金实现100%社会化发放。全市共有2.2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0.9%,发放救济资金402.4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社会福利院2所,镇办敬老院49所。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0.3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08万元,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注: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及工农业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为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4、公报中总人口数据为公安户籍统计数。人口出生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局统计数。

5、公报中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2000年R&D资源清查数据。